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楚辞集校集释下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书籍:楚辞集校集释下 更新时间:2018-09-10 18:11:22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1454页(4140字)

【集校】:

洪兴祖: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校语:陵,一作淩。渡,一作度。

朱熹、黄省曾、朱多煃、汪瑗、毛晋、庄允益:同洪本。

明繙宋本:当陵阳之焉至兮,南渡之焉如[按,其释中有淼字。

]。校语同洪本。

姜亮夫:补曰:“前汉丹阳有陵阳,仙人陵阳子明所居也。大人赋云:反太一而从陵阳”。

则作陵是也。

王逸注:“淼滉弥望无际极也”。则王本亦有淼字。汲古阁宋刊本、朱燮元刊宋本、大小雅堂本、黄省曾校宋本、元刊王逸本,皆有淼字,则今本盖偶捝耳。

此渡济字,当作渡,度则假借字也。本训法制。

蒋天枢:同洪本。

校语:从黄本,夫容馆本补“淼”字。

覆刻汲古阁本亦有“淼”字。

【集释】:

王逸:意欲腾驰,道安极也。

淼瀁顾望无际极也。[洪兴祖校:一云:淼瀁弥望无栖集也。

洪兴祖:前汉丹阳郡有陵阳,仙人陵阳子明所居也。《大人赋》云:反大壹而从陵阳。

朱熹:淼,音眇。陵阳,未详。

淼,滉漾无涯也。于是始南渡大江矣。

林兆珂:陵阳,腾驰貌。

汪瑗:陵阳,洪氏解前阳侯,引《淮南》注曰:“阳侯,陵阳国侯也。”则此陵阳卽阳侯也明矣。阳侯兼称其爵,陵阳专称其国耳。

洪氏解此,又引仙人陵阳子爲説,是亦过求之弊也。当陵阳之当,如两雄力相当之当,谓陵阳之波起,而舟以当之也。其义与前陵字相近。焉至,犹何所归也。渡,济也。于是始南过大江,而迫近所迁之地矣。

焉如,犹言何所往也。此二句互文而重言之耳。

盖言己乘此陵阳之波,淼然南渡大江矣。

果将何所归而何所往耶?实反言以深见迁客之流离,故都之日远也。

上言方仲春而东迁,今逍而来东,则当时所迁之地乃在东方。而此云南渡者,盖南渡大江者所由之路而所迁之方,又将从南而转归于东也。

或曰,当时所迁之地,恐在东南之方,而非正东也。未之其审。大抵此上所言经由之道,自郢至东皆係水路,其大势虽不过沿江夏二水之间,然或东或西或南,或上或下,其水势之曲折萦迴,叙述最详,非尝远游经历者不知此意。

严沧浪曰:“《九歌》不如《九章》,《九章·哀郢》尤妙。”盖指此也。如以词而已矣,未见其胜诸篇也。

瑗尝谓此文似一篇游山之记,盖有得乎《禹贡》纪事之法,但脱胎换骨,极爲妙手,非后世规规模拟者比也。其所叙忧愁之情者,特欲杂之以成章耳。不知者,鲜不以爲重複可厌也,但今瑗所注者,特按文画图,以意推测而言之,未知其果是否也。尝欲裹,直至郢都遵江夏以遨游而遍历其地,亲访遗迹,则此文之妙,当有出于想像之外者矣。惜乎此时未暇,且姑依文以释之,尚当竢亲历而更订焉。

王夫之:陵阳,今宣城。

南渡,舟东南行也。焉如,不知所栖泊也。

林云铭:陆时雍曰:陵阳,楚地。

卞和封爲陵阳侯,卽此。焉至,言不能至其境也。南行更何所往乎?言卞和以被刖而卒能白,己以寃被逐而卒不能白,是以流亡矣。

:言吾之船以当陵阳之波,而将焉至乎?及淼然南渡大江,而亦终焉如乎?葢此时则已渡江矣。

蒋骥:焉,如字。

淼,密杳切。陵阳,在今宁国池州之界,《汉书》:丹阳郡陵阳是也,以陵阳山而名。至陵阳,则东至迁所矣。南渡者,陵阳在大江之南也。

屈复:忽忆凌阳之得白,而我今淼淼南渡,焉能及彼?

戴震:上云“陵阳侯之氾滥”,此言“当陵阳”,省文也。

胡文英:陵阳,巴陵之阳也,前云上洞庭,是也。焉至,何时而至也。《岳阳风土记》:屈原故宅,在巴陵城南,江夏东。

旧有南嘴渡,葢由通山往巴陵之旧径也。淼,水大貌。

焉如,何所往也,葢因水之渺茫而言也。

刘梦鹏:《路史》:陵阳国近江,今宣之泾有陵阳山。

原言将欲下江则陵阳焉至,欲上洞庭则南渡焉,如丧家之犬无所归也。

陈本礼:此追述未至时。陵阳,在池州青阳。渡江而南,淼然无际者,庐江也。

古陵阳境距大江百里,而遥南渡者,谓出江至陵阳也。

王闿运:乘舟下江,不知所往,闻君在陈,乃于陵阳过东坝,入中江也。

徐英:陵阳非地名。洪曰:陵亦作淩,淩与陵通也。

陵阳卽上文淩阳侯之氾滥,省一侯字耳。或谓陵阳实地名,且实有所指,非省文。

后人习用微管葛亮等词,以例陵阳爲省文,实。予案《离骚》已云周文齐桓,开后人省文之例,不得云后人习见省文以例屈赋也。

《九歎·远逝》:赴阳侯之潢洋。王曰:阳侯,大波。又《战国策》亦谓阳侯之波,《淮南子》注:陵阳国侯,溺水而死,其神能爲大波云云。盖古传此事,后人用之以爲大波之通称,犹冯夷之于水,祝融之于火尔。

汉人赋中用阳侯者,累见于篇。蔡邕《汉津赋》引作杨侯,则又展转而字矣。前云:淩阳侯之氾滥,尚在大江之中,此时已入洞庭,故云:淼南渡之焉如也。陵阳旣非地名,辨之已明,然世犹有强以陵阳爲地名者。

案屈赋中多虚指之地名,未尝实至其地也。《思美人》:指嶓冢之西隈兮。《悲回风》: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望大河之州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皆想像之词,咏史以遗怀,非至其地。如夏首、鄂渚比也。

附会者谓屈原东迁至于陵阳,陵阳者彭蠡之东源,出今州东南界者,古陵阳界及此。而谓屈原蹤迹,尝至安徽江西之间。

不知上文明云:过夏首而西浮,上洞庭而下江,何以忽至州之东南乎?一部《楚辞》,爲此辈作争墩之资,诬且妄矣。或者又疑陵阳之名,出于汉代,屈原不当预知,而疑此篇爲汉人僞作。泥陵阳爲实地之説,而妄疑古人,不可通矣。王逸于此,但曰:意欲腾驰,道安极也,不言地名。

洪氏无端以前汉地名注之,遂啓妄人之疑。然洪曰:仙人陵阳子明所居也。明汉代地名,正以人名名之耳,又安得以陵阳地名出汉代而疑古无陵阳二字之名乎?

闻一多:当,值也,抵也。旣抵陵阳,其又将至何处!南渡淼茫,弥望无际,其将何往!《汉书·地理志》丹阳郡有陵阳县,在今安徽青阳县南六十里,其地当大江之南,庐江之北。南渡盖谓渡庐江。《招魂》所谓“路贯庐江左长薄”也。

郭沫若:此是江介遗风的説明,叙江边人古朴,还不知道郢都破灭的惨事。“陵阳”卽上文“凌阳侯”之略语,犹言乘风破浪。

文怀沙:如果将陵阳理解爲汹涌的波涛,那末“当”,卽挡,阻隔的意思。焉至,如何能到?(《屈原集》注)

高亨:面对陵阳要到哪裏去呢?如,是往意。焉如卽是往哪裏去。

姜亮夫:焉,犹于是也。

焉至,犹将于是而至也。此盖屈子放逐之所矣。故于未至将至而发爲叹息也。诸家説皆未允。

南渡者,至于南岸而济江登陆也。之焉如者,将于是而往南也。

沈祖緜:陵阳今安徽阳境。屈子无东下之举,且上文云,过夏首而西浮兮,不云东浮。

陵阳疑武陵之江。洞庭爲衆水所汇,沿湖地名曰陵曰阳者至多也。

刘永济:陵阳,戴从上文阳侯爲説,故曰“省文”。王[按,指王夫之]以此篇爲伤顷襄迁陈,故以爲行程所之地。

《集注》曰“未详”,则亦不从洪氏陵阳仙人之説。然观叔师于此文注曰:“意欲腾驰,道安极也。”是以陵阳爲动词。似叔师本正文原作陵扬。《説文》:“陵,大阜也。”引申之有上升之义。扬,《説文》:“飞举也。”故曰“腾驰”。屈子于此大有奋飞无所之,合下文“淼焉南渡”,“不知所届”之意读之,而苍茫四顾之态,俨然如见。诸家从洪本陵阳立义,致窒塞难通,殊失文旨矣。(《屈赋通笺》)〇陵扬,陵同凌,陵扬,飞扬之义。此则登高远望所感者。

屈子言我今当奋飞而不知所至,淼然南渡又不知何往。此时有《南山》诗“蹙蹙靡所骋”的景况。(《屈赋音注详解》)

胡念贻:陵阳,以释作地名爲妥。《汉书·地理志》丹扬郡有陵阳,原注云:“桑钦言淮水出东南,北入大江。”《后汉书·郡国志》丹阳郡有陵阳,李贤注:“陵阳子明得仙于此县山,故以爲名。”李贤注根据《水经注》。

所谓因陵阳子明得名之説,显係附会,《汉书·地理志》无此説。地名可能很古。

陵阳当是因陵阳山而得名,子明居陵阳山,陵阳山之名早就有了。蔡邕《琴操》説楚卞和封于陵阳,或亦有据,可供参考。

杨胤宗:陵阳,楚地名也,屈子再迁,居斯地最久,盖竢顷襄之召也。

《招魂》云:路贯庐江兮左长薄。洪兴祖《楚辞补注》: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则知《招魂》之“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乃自陵阳始也。焉至,忽焉而至也,言不意忽至陵阳也。

蒋天枢:当,谓当议论纷纷之时,竟有人主张东走陵阳(陵阳,卽《汉志》“丹阳郡”之“陵阳”,在今安徽石埭县境),泛舟至陵阳登陆,又将安至乎?当时亦有人主张南越洞庭,白茫茫洞庭,南渡又将何处立足?文叙及此,意谓纷纷逃跑论者,只顾偷生逃死,无人措意将来,爲国家兴复计也。

王泗原:按句法,焉至前当有表行动的动词,如下句焉如前有动词渡。

然则陵是动词,陵阳犹言升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