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穫。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1521页(3624字)
【集校】:
洪兴祖: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穫。
校语:穫,一作获。
朱熹:同洪本。校语:实,当作殖。
穫,一作,非是。
(《楚辞集注》)〇详上文实当作殖,然自王逸已解作空穗,则其久矣。穫,一作,亦非也。
(《楚辞辩证》)
黄省曾、朱多煃、毛晋:同洪本。
明繙宋本:同洪本。
校语亦同。
汪瑗: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
庄允益:同汪本。
姜亮夫:不实实字,朱注以爲当作殖,説可通。
。【集释】:王逸:谁不自施德而蒙福,空穗满田,无所得也。
以言上不惠施,则下不竭其力。君不履信诚,则臣下僞惑也。
朱熹:此四语者,明白亲切,不烦解説,虽前圣格言不过如此,不可但以词赋读之也。
林兆珂:不然,无施而期有报,不实而期有,岂可得哉?此吾所以謇謇恳切而不能已也。
汪瑗:下二句又以报施之礼,耕穫之道申喻之也。或曰,先施而后有报,是报非由外来,乃由内出者也,喻善不由外来也。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皆无所穫也。是有实而后有穫,非空穗之能有所得也,喻名不可虚作也。瑗按:分帖亦通,总承亦可。但朱子疑实字当作殖字,瑗谓不若实字有味。
陆时雍:农非好劳,冀有也,君臣嬉嬉,不亡有几。
黄文焕:善、名、施、实,四语重叠敲唤,欲使佯聋者必闻。
无施断无报,无实断无。又一可完难亏之説也,是爲臣所宜致力而不敢诿咎于君也。
钱澄之:承上远闻难亏而以之,望君亦以自励也。
王夫之:国家保其巩固,皆如施之必报,实之可穫。
林云铭:报者,报其施。是不由外来之説。
穫者,其实。是不可虚作之説。
已上叙欲完君之美,所以不惮劳而必陈词之意。
张诗:故有施方有报,旣实方有,未有无施有报,不实有者,则亦未有无其善而有其名者矣。
蒋骥:施,去声。譬则施之有报,实之有穫,不可强求而倖致。
故而反覆着明之,犹幸君之徐而有悟也。吁!其志可悲矣。
履复:右三叚。
总结上文,见思之无益也。
奚禄诒:,胡郭切,音近霍。之,播乐以安之,是也。
王注不妥。试观从古帝王,孰有不施行仁义,能天与人归而报者哉?《书》所谓德惟治,否德乱,是也。
孰有不修德立诚,能知至知终而有得者哉?《礼》所谓陈义以种之,本仁以聚。
刘梦鹏:施而后报,人之也。实而后,物之理也。两举爲方,原之爲数化者,最至矣。
王闿运:顷襄僞,欲反王,实则贪位。今果败亾,恨其外善虚名,理无穫报。伤之至也。
马其昶:贾谊《新书》云:楚怀王心矜,好高人,无道而欲有霸王之号。今观原所谏语,乃切中其病。听张仪诈献商于地六百里,此正所谓不实而欲有穫也。
徐英:自“初吾所陈之耿着兮”至此,言我欲君德之日光以继三五之遗则。而君不履实,臣下复僞,无所穫也。
文怀沙:孰,谁。此句和下句都作那裏有的意思解释。
施,予。报,报酬。
不实,不子。穫,收穫。(《屈原集》注)
姜亮夫:此四句由上何极不至,远闻难亏来,言善乃自修而得,非来之自外,名则实至而归,不可虚作,孰人能无所施与而有报答!此有如孰能不事种植,而有收穫者乎?此盖申儆之义。
马茂元:任何一件事功,都不可能从侥倖中取得。以上申述自己忠贞的心,和谏劝怀王的主要内容。这些话都是有所实指的。
刘永济:此言何能无施而得报,报,施爲之效果也。何能不实而得收穫。
由此可见屈子乃但图自强而非专恃外援者。从“初吾所陈之耿着兮”至“孰不实而有穫”,则将陈词的本意和盘托出。因从君方面言之,则欲致君与古帝王同美;从己方面言之,则愿事君忘身以殷之彭咸爲法也。(《屈赋音注详解》)
苏雪林:善与名爲对文,施与实亦爲对文。
所谓善,卽是道德。道德之形成,根于内在之修养,非外面之矫所能冒爲,亦非他人虚言之颂扬所能倖致。不施于人,安望人之报德?不勤于种,安能有所收穫?朱熹谓实当作殖,是。
徐仁甫:“不实”与上句“无施”互文。不者无也,实者种子也,“孰不实而有获”,谓孰无种子而有获乎?《诗·载芟》“实函斯活。”郑笺:“实,种子也。”此其证。
杨胤宗:《论语·顔渊》有爲仁由己之训;《荀子·劝学》有积善成德之言,斯皆阐发善不外来之义也。
昔子路惟恐有闻,韩退之赞之曰:赫然十载,德誉愈尊。迺得知名之要(平声)领矣。
至报施,耕耘收穫之理,历历不爽也。
吴孟复:“实”有果实、种子之义,名词动化,义亦可通;且语义双关,仍当以“实”爲是。
《国策·齐策》:“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意与此同,可爲佐证。
何剑熏:实,谷实,此以名词作动词用,是实卽种。“孰不实而有获”者,言不种殖怎样能有收获,爲反诘句。
(《楚辞拾瀋》)
蒋天枢:耕稼之有收穫,皆由勤力得来,有施乃有报也。
汤炳正:洪兴祖《楚辞补注》本与王逸《楚辞章句》本同,惟《考异》云:“穫一作。”朱熹《楚辞集注》本亦与王逸本同,惟注云:“实当作殖。穫一作,非是。
”按朱氏以作“”爲“非是”,可称精审。但谓“实当作殖”,未免轻率改字之嫌。
王逸此句注云:“空穗满田”,正释“不实”之义,可证汉本作实不作殖。盖屈赋此处,以施与报相对应,又以实与穫相对应,修辞之严谨,一字不可移。
如改实爲殖,则与汉本不合,而易穫爲,又与稼穑无关,皆不可从。屈子有名家的名实观,卽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故他以施与报的关係、实与穫的关係比喻实与名的关係。《墨子·修身》云:“原(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墨子爲名家,他以源与流的关係比喻实与名的关係,跟屈子用施与报、实与穫的关係比喻实与名的关係,是一个意思。又《尸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者,响也;行(名)者,影也。
是故慎而言,将有和之;慎而行,将有随之。”尸子以言与响、身与影的关係,説明实与名的关係。
亦犹屈子以施与报、实与穫的关係,説明实与名的关係。又《韩非子·功名》云:“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韩子亦擅刑名,他以形与影的关係比喻实与名的关係,跟屈子立意亦相同。
《韩昌黎集·复志赋》有云:“昔余之约吾心兮,谁无施而有。
”(据四部丛刊影元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按:此乃贞元十三年韩氏以疾退居之作,从命题到意趣,乃至措词造句,皆从屈赋脱胎而出。前人谓“此赋句法,步骤《离骚》”,可谓知言。
而此处“谁无施而有”句,实卽袭“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之义。故朱熹的韩集《考异》云:“今按此句,本用《楚辞》‘孰无施而有报,孰不殖而有穫’之语。词意旣有自来,又与上下文势相应。”朱氏此语,究韩文词句来源,是中肯的,而且据个人校勘屈赋之结论,于述説中不着痕迹地纠韩文“有获”爲“有穫”,颇有见地。但朱氏又坚持己见,臆改“不实”爲“不殖”,则未免过于主观。至于韩文,不从作穫之本而从作之本,固属不当;而且将屈赋二句缩减爲一句,竟将与报字相对应之施字跟与实字相对应之穫字连爲一句,更爲不妥。
卽使韩氏所见屈赋爲作之本,而施、报对应,跟施、对应,其疏密之差,又何啻千万里哉。(《楚辞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