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2047页(2386字)
【集校】:
《文选》尤本: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文选》五臣本、六臣本:同尤本。
洪兴祖: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校语:寥,《释文》作嵺。气清,一作气平。
清,疾正切。《説文》云:“无垢秽也。”古本作瀞。,一作寂。,一作寥,一作漻。
朱熹:同洪本。校语:寥,一作嵺。清,疾正反,古作瀞,一作平。
,一作寂。,一作寥,一作漻。
黄省曾、朱多煃、庄允益:同洪本。
明繙宋本:同洪本。
校语亦同。
刘师培:《御览》二十五引“寥”作“漻”。
《事文类聚》前集十引同。(,)《艺文类聚》三引作“寂惨”。
惨疑憀讹。《御览》二十五引作“寂寥”。
《事文类聚》前集十引同。《説文繫传》二十一引“水”作“雨”。
闻一多:(气清,)刘永济氏云:清爲凊之通借。(《庄子·人间世》篇“无欲清之人”,《释文》曰“清,凉也”;《吕氏春秋·有度篇》“清有余也”,高注曰“清,寒也”,皆应作清。
)一本作瀞,当爲之或体。
《説文》曰:“,冷寒也。
楚人谓冷曰。”按刘説是也。
《唐韵》凊,七正切,,七定切,音同,是清、一字。诸书清字训凉训寒者,均当爲之省。
《书钞》一五四,《类聚》三,《初学记》三,《御览》二五,《合璧事类前集》一四,《文选·秋兴赋》注、江文通《杂体诗》注,《山谷内集注》二《赠惠洪》注,李璧《王荆公诗注》三八《登中茅山》注,王得臣《麈史》中引并作清。曹植《秋思赋》曰“云高气静兮露凝衣”,疑所见即作瀞之本,而读瀞爲静也。
王注曰“秋高气朗,体(《山谷内集注》-《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注引作气)清明也”,读清如字,则与下句清字韵複矣。
汤炳正:气清,洪氏《考异》云清“古本作瀞”,是。
《説文》训瀞爲“无垢秽”,与下文“清”专指水清者有别。[按《楚辞类稿》有论,“瀞”即后之“净”也。可参。
]
。【集释】:
王逸:泬寥,旷蕩空虚也。
或曰:泬寥犹萧条,萧条,无云貌。秋天高朗,体清明也。言天高朗,照见无形,伤君昏乱,不聪明也。
源渎顺流,漠无声也。沟无溢滥,百川净也。言川水夏浊而秋清,伤人君无有清明之时也。
怆痛感动,歎累息也。伤我肌肤,变顔色也。
刘良:寂漻,虚静貌。潦,雨水。
张铣:憯悽,悲痛貌。欷,泣歎也。
薄,迫也。有似迫寒之伤人。
洪兴祖:泬,音血。
清,疾正切。
《説文》云:无垢秽也。《説文》云:,无人声,与寂同。
,空虚也。漻,深清也。并音聊。
一云:,崖虚也。五臣云:潦,雨水,音老。五臣云:憯悽,悲痛貌。
欷,泣歎。憯,七感切。欷,虚毅切。
嘘欷也。
中,去声。
朱熹:泬,音血。憯,七感反。欷,虚毅反。
中,去声,泬寥,旷蕩空虚也。
或曰萧条无云貌。清,无垢秽也。寂,无人声。
寥,空虚也。收潦,水清,川水夏浊,至秋而清也。憯悽,悲痛貌。
欷,泣歎貌。
陈第:泬寥,萧条惨澹貌。寂寥,虚也。
潦夏发则水浊,至秋而收则水表。薄,迫也。
中,伤也。
周拱辰:寒薄之中人,此“中”字,即中风中酒之中。寒薄中人,秋气中之也,亦人之秋气多者中之耳。
王夫之:泬寥,高旷貌。
寂寥,波声幽悄也。中,如字入之深也。气清则天见其高,潦竭而水清以寂。薄寒袭肌,不言悲而孤临无聊之情在矣。
屈复:泬寥,旷蕩空虚也。或曰:萧条无云貌。清,无垢秽。清,当作澄。
澄,字书:“水静而清。”谢灵运诗:“秋水共澄鲜。”断未有连句重韵理。寂,无人声。
寥,空虚。收潦水清,川入夏浊,至秋而清。憯悽,悲痛貌。欷,泣歎貌。
薄寒,秋气微寒。中,伤也,如中酒之中。
马茂元:中,读去声,侵袭的意思。
朱季海:《淮南·兵略训》:“是故将军之心,滔滔如春,旷旷如夏,湫漻如秋,典凝如冬。”古音同湫(同在幽部),“寂寥”即“湫漻”,此郢都遗言,下逮汉之淮南,犹无改旧俗耳。
何剑熏:“薄”当训“凉”。《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虢多凉德。”杜预注:“凉,薄也。”《左传·昭公四年》:“浑罕曰:君子作法于凉,其弊犹贪。”《注》同。
“凉”可训“薄”,则“薄”亦可训“凉”。刘熙《释名·释州国》:“凉州,西方所在,寒凉也。或曰:河西土薄,故曰凉。”依后一义,则正是以“凉”解“薄”。又贾朝昌《群经音辩·草部》:“薄,凉也。”玄应《一切经音义·贫穷老公经音义》:“寒,薄也。冻,冷也。
”亦“寒”、“薄”互训,与“凉”义同。“薄”字当依此释。王《注》出“伤”字,乃以“伤”释“中”字。
“中”有“伤”义,《汉书·叙传》:“道病中风。”顔师古注:“中,伤也。”又《后汉书·王允传》:“以事中允。”李贤注:“中,伤也。”又《伏湛传》:“湛因咽见中暑病。”亦“伤”意。今语中伤、中风、中暑,皆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