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楚辞集校集释下

题解

书籍:楚辞集校集释下 更新时间:2018-09-10 21:07:53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2651页(1377字)

佚名:《九思》者,王逸之所作也。

[按,洪本下有“逸,南阳人[按,洪兴祖校:一作南郡],博雅多览,读《楚辞》而伤愍屈原,故爲之作解。又以”诸字]自屈原终没之后,忠臣介士,游览学者,读《离骚》、《九章》之文,莫不怆然,心爲悲感,高其节行,妙其丽雅。

刘向、王褒之徒,咸嘉其义,作赋骋辞,以讃其志,则皆列于谱録,世世相传。

逸与屈原同土共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窃慕向、褒之风,作颂一篇,号曰《九思》,以裨其辞。未有解説,故聊训谊焉。

[按,关于《九思》篇序及注的作者问题,颇有争议。

一是认爲王逸自作自注,二是认爲王逸子王延寿作;三是认爲魏晋时某氏作。王逸自作自注,汤炳正从版本流传的角度予以否定。

但从篇中注文与正文的舛误来看,似又不应是其子王延寿所爲,这一点,俞樾、孙诒让等多有辨析。因而认爲此篇之序与注爲魏晋间某氏所作,较爲恰当。

故本篇题解及注文皆署以“佚名”。]

洪兴祖:皮日休《九讽叙》云:屈平既放,作《离骚经》,正诡俗而爲《九歌》,辨穷愁而爲《九章》。

是后词人摭而爲之。若宋玉之《九辩》,王褎之《九怀》,刘向之《九歎》,王逸之《九思》,其爲清怨素豔,幽快古秀,皆得芝兰之芬芳,鸾凤之毛羽也。杨雄有《广骚》,梁竦有《悼骚》,不知王逸奚罪其文,不以二家之述爲《离骚》之两派也。〇逸不应自爲注解,恐其子延寿之徒爲之尔。

刘师培:此篇之注,据序言“聊叙训谊”,似即逸之所自爲。洪氏谓子延寿之徒所爲,非也。

惟注多后人所益,如“九旬”之注是也。

黄寿祺:本文由九个短篇组成,也是王逸代屈原抒发忧愤之情。

这九篇歌,主要抒写屈原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封建时代,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普遍境况和典型心态。在艺术上,《九思》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深化抒情主题,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篇贯穿着丰富的想象,抒情的綫索恰当地反映了诗人矛盾的心理和情感发展的逻辑:每一篇的结构都是从现实世界到理想境界,再回到现实。感情是痛苦、解脱、痛苦,对比强烈,情绪跌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汤炳正:《九思》之作,意在伤悼屈原,嘉其忠贞之志,斥责羣小乱国,贤士流放。这一主旨与汉代其他伤屈之作无大异。

唯王逸乃积极用世之人,故篇末强调政治清明,弘大唐之功业,是以史爲鉴,伤屈以喻今也。又,《九思》初未编入《楚辞章句》,故逸《离骚·后叙》仅云作《章句》十六卷。

或谓十六卷乃逸进献之本,十七卷本乃逸家藏别本,故援《楚辞》成书旧例而附以己作。据《后汉书》本传,逸爲校书郎在安帝时,爲侍中在顺帝时。

而今本《章句》前十六卷皆题“校书郎臣王逸上”,《九思》则题“汉侍中南郡王逸叔师作”,是十六卷本成书于前,而《九思》作于后,故进献之后始附《九思》,遂如今本。而且《九思》旧有序有注,然考其内容并非逸语。

洪兴祖谓此或王逸之子王延寿之徒所爲,其説近是。《九思》全篇用《九歌》体,以句中“兮”字代连词、介词等(个别句子例外)。

逸编纂《楚辞章句》,乃屈学之大功臣。其《九思》亦感情诚挚,意深笔长,爲汉世伤屈之佳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