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水质模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648页(1783字)
对于地下水中溶质(或污染物)的运移和变化,用数学模型来表达,称为地下水水质模型。
这是地下水污染预测和定量评价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为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以及核废料的贮存等问题,提供决策的依据。
地下水水质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学科领域,也是当前地下水研究的热点之一。1972年,以色列的贝尔(J.Bear)在《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一书中,对多孔介质中物质和能量的运移现象作了深入的分析,对于地下水中溶质运移的基本微分方程,即对流-弥散方程作了严格的推导,并且详细研究了有关的参数。1975年,弗林特(J.J.Fried)出版了《地下水污染》一书,在介绍水质模型的实际应用方面很有特色。这两本书对于地下水水质模型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于地下水中运移现象机制和模型的重要论着有:贝尔(J.Bear)和柯拉修鲁(M.Y.Corapcioglu)的《多孔介质中运移理解基础》(1984),以及贝尔(J.Bear)和巴干满(Y.Bachmat)的《多孔介质中运移现象模拟导论》(1990)。在数值计算方法方面,美国休延康(P.S.Huyakorn)和品特(G.F.Pindlr)着作《地下水流的计算方法》(1983)和美国纽曼(S.P.Neuman,1981、1982和1984)关于解对流-弥散方程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的研究等,对于水质模型的计算都有重要的作用。
1989年德国斯图加特召开的“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的国际会议,其中一部分重要的交流内容就是用水质模型求解地下水的污染问题。1990年在荷兰的海牙召开了“地下水模拟的校正和可靠性”国际会议,其中也有相当大部分内容讨论水质模型问题。
地下水水质模型的求解,必须同时求解水头模型。用数值方法求解水质模型时,存在数值弥散和数值振荡。
如何消除数值弥散和数值振荡以提高精确度,如何增加水质模型的可靠性,是当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最近,有些研究者把非线性理论和随机方法引入水质模型研究当中。预计不久的将来,地下水水质模型的理论和方法还有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Bear J. Dynamics of Fluids in Porous Media, New York: American Elsevier,1972,579~664
2 Fried J J. Groundwater Pollution. Amsterdam: Elsevier, 1975,1~274
3 Neuman S P. J.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1981,41 (2)
4 Huyakorn P S, Pinder G 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Subsurface Flow.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3. 181,228
5 Neuman S P. J. for Num. Methods in Eng ,1984,20:321 ~337
6 Bear J, Corapcioglu M Y. Fundamentals of Transport phenomena in Porous Media, Dordrecht: Martinus Nijh off Publishers, 1984,1 ~ 346,771 ~952
7 朱学愚,谢春红.地下水运移模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29~183
8 孙讷正.地下水污染.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10~49,208~298
(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朱学愚教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