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区系地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731页(5046字)
是生物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植物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也是广义植物地理学的重要组成,其研究内容包括植物种属地理、植物分布学和植物历史地理学3部分。
即以植物区系为对象,与植被地理组成植物地理学的两大部分。
所谓植物区系(flora),是指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植物区系是自然形成物,它是植物界在一定自然地理环境,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是生物圈的主要组成,生态系统中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第一性生产者和最活跃积极的因素。因此,它对人类的生存、生活及环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各种作物、蔬菜、瓜果等就是人类长期引种栽培并驯化的栽培植物区系,它们是直接供给人们的食物。植物区系又是组成各类及各地植被的实体,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反映和环境变迁的鉴证或依据。
植物区系地理学,就是研究世界或某一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组成、现代和过去的分布以及它们的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究植物生命的起源、演化、时空分布规律及与地球历史变迁的关系。它与植物分类学、系统学、生态学、古植物学,以及自然地理学和古地理学等有密切联系且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研究植物区系地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发展与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历史是分不开的,可以分为3个时期和几个阶段,即前达尔文时期、达尔文时期、现代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时期。
从远古延续至18世纪,是植物地理学发展前达尔文时期的萌芽阶段。由于人类的生活需要和生产活动,很早就接触到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问题。
在公元前几百年,古希腊已产生这方面的初步认识,到亚历山大·马其顿东征印度时(公元前334~前327年),特亚福拉斯特(Theophrastus)随军记述了沿途观察到的不同植被和植物,整理出《植物历史》和《关于植被的论文》,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植物地理着作。中国于公元前11世纪至几世纪的古代着作中就有关于植物种类和分布的记述。
如《诗经》中记载古代汾河下游,山有枢、栲、漆等树,隰(低地)有榆、杻栗等树木。秦岭山地多松树、竹类,还有桑、杞、栲、栒等。
《水经》中记载今日罗布泊一带“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等。在《禹贡》、《管子·地员篇》及后来的《南方草木状》(晋代)和《本草纲目》(明代)等着作中也有所记述,可称为植物地理学的萌芽。
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和交通有很大发展,积累了更多的植物地理资料知识,促进了植物地理学的迅速发展而建立了这门新学科。1792年德国维尔登诺(C.Willdenow)首先发表了《草本植物学基础》,书中讨论了很多有关植物分布的问题,并指出植物地理学的3个主要研究方向,即植物种类地理学、植物历史地理学和植物生态地理学。
然而植物地理学的真正创始人是地理学的创始人洪保德(A.von Humbolt),他在1807年发表的《植物地理学概念》一书中论到植物地理学的3个主要方向及植物区系的起源问题。其后,主要代表作有丹麦斯考(J.F.Schouw)的《普通植物地理学原理》(1822),总结了各国学者所搜集的资料,继续阐明植物地理学原理,第1次明确叙述了它的3个基本方向。与此同时,瑞士德康多(Aug.P.de Candolle)的《植物地理学初论》(1820)中更详细指出植物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他认为历史植物地理学不只限于确定植物分布的生境,而且要确定分布的原因。德康多研究总结了以前的知识理论,于1855年出版《植物地理学》着作,进一步阐明植物分布的规律,并指出植物地理学的主要目标应解释植物现代分布的原因哪些是由于现代气候条件,哪些是过去气候条件影响的结果。
他们为创建近代植物地理学做出贡献。但是在此以前都是神造万物和物种永恒不变的观点占统治地位,许多问题未能正确认识。
达尔文时期是植物地理深入大发展的时期。
1859年达尔文(C.R.Darwin)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他的生物进化论使生物学及植物地理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时期,很多植物地理学大师用进化的理论研究世界植物区系的分布、历史和起源等问题。如虎克(J.D.Hooker)研究世界及许多国家的植物区系,提出许多新问题,尤其是根据植物区系成分分布区的分析而确定各植物区系的起源。
在其主要着作《南极航行植物学》(1844,1853,1860,3卷)中讨论南极、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的植物区系并得出极重要的结论。在《印度植物志》第1卷(1855)中研究了热带植物区系的代表印度植物区系的发展史。
在《北极植物分布纲要》(1862)和《岛屿植物的演讲》(1866)中讨论了北极和岛屿植物区系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等。其后,恩格勒(A.Engler)在1879~1882年发表的《植物界发展史,特别是第3纪以来植物区系的研究》中提出的原理和资料,适于解释植物各分类单位的分布及世界各植物区系的发展和相互关系,特别是发展了北极-第三纪植物区系起源的假说。俄国鲁普列赫特(Х.Pyпpеxт)1866年发表《黑土的地植物学研究》,详细研究了俄国各不同地带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的区系组成,查明这些地带的不同年龄,并且把植物区系和植被的发生发展同地质历史和土壤的发生发展联系起来,为历史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美国阿萨·格莱伊(Asa Gray)于1846年首先提出着名的东亚和北美的洲际间断分布及这两个植物区系的关系,后来进行更详细的研究。
此外还有岛屿区系的研究等。
然而现代植物区系地理的兴起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主要由于相关学科新理论的产生,促进植物区系地理的变革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魏格纳(A.L.Wegener)的大陆漂移说和孟德尔、摩尔根学派的新达尔文主义。
奥地利A.L.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冲击了地质学中长久盛行的海陆固定论、植物地理学中的陆桥说和植物区系北极第三纪起源说。伊尔姆谢尔(E.Irmscher)首先应用大陆漂移说研究植物的分布,1922、1929年出版《大陆植物分布和发育》。
吴鲁夫(Е.В.Byыф)非常推崇A.L.魏格纳的学说,在其《历史植物地理学引论》(1943)和《历史植物地理学》(1944)中全面总结了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理论,详尽论述了世界14个区域的历史植物地理,并驳斥了植物区系的北极起源说和迁移论,认为泛古大陆的存在、分裂和漂移是世界植物区系热带统一起源的地质基础。塔赫他间(A.Takhatajan,俄国人)的着作《有花植物的起源和散布》(1969)从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论述世界有花植物的热带起源和起源中心,这是植物地理学和进化生物学相结合的代表着作。
同时期,古德(R.Good)系统研究总结植物区系地理,并发展了关于植物分布忍耐力的理论,先后出版4版《有花植物地理学》(1947,1953,1964,1974),是现代植物区系地理学的权威着作。
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系统植物学和现代生态学的产生和研究,使人们更深刻地洞察植物种形成和变异的内在本质和机理,尤其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的问题。
基因和染色体的研究与植物分类、分布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结合起来,从而产生细胞地理学或基因和染色体地理学(E.C.Pielou,1979)。这些有关学科融合形成生物地理学。70年代以来出版不少生物地理着作。
另一方面,60年代提出的海底扩张一板块构造理论,大大推动了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发展,对于植物分布区的形成、历史及植物区系的起源、演化等中心问题又得到新的认识和证明。
如在《海底扩张和生态系统的关系》(D.L.Axelrod,1972)、《板块构造和被子植物的分布》(R.F.Thorne,1977)、《板块构造及其对被子植物的地理起源和传播的关系》(R.M.Schuster,1976)等着作中都有详细论述。
中国近代和现代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发展比较迟缓。
中国胡先骕、刘慎谔和李惠林3人,于20世纪20~30年代曾研究中国植物区系的性质、成分、分区及与东亚、北美区系的关系。吴征镒、张宏达和王荷生等对于中国现代植物区系地理的建立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他们主要从全球和系统演化、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中国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类型、分区和区系起源等,自60年代发表一些论着,并获得若干重要结论。如吴征镒的《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1965)首次从全球观点划分所有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和提出中国植物区系热带起源的观点。
于《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1979)中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他与王荷生合作的《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册)》(1983)是以往有关中国区系地理研究的总结和发展。同时期,张宏达《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和发展》(1980)提出了关于被子植物起源问题的新见解。
最近出版的《植物区系地理》(王荷生,1992)是中国一部关于植物区系地理学比较系统全面的着作。以上工作对于现代区系地理学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生物学和地学的一些有关学科已融合形成生物地理学(Biogeography),中心研究生物种的形成、演化、发展历史和时空分布的格局与规律。
不同版本的生物地理着作虽然各有侧重,但是一般都是从进化生物学、生态系统或全球构造的角度,或者说以动态和综合的观点研究生物地理学,包括植物区系学的各种问题。众所关注和有兴趣的问题是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化,植物分布区的形成、变化及它们和环境变迁的关系。对于各地特有的及珍稀濒危植物特别注意。在研究方法上,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制图,栽培试验和实验室观测研究等。
。【参考文献】:1 吴鲁夫Е В着.历史植物地理学引论.仲崇信,张梦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2 Good R. The geography of thede flowering plants,London, Longm Group Ltd,1974,4th
3 Pielou E C. Biogeography. New York,Chichester, Brisban-ce, Toranto,John Wiley , Sons,Inc. , 1979. 294~314
4 Kellman, M. C. Plant. geography, 2nd ed.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80
5 张宏达.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80,1∶1~12
6 Tivy J.Biogeography-a study of plants in the ecosphere,Ind ed.,London,New York:Longman Group Ltd.,1982
7 吴征镒,王荷生.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8 Brown J H,Gibson A C.Biogeography.London:The C.V.Mosby Company,1983
9 王荷生.植物区系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王荷生研究员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