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衣原体的细胞外膜抗原特性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1-16 23:30:49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927页(4480字)

鹦鹉衣原体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世界各国都程度不同地流行着畜禽的衣原体病。

由于患病动物可长期排毒,有些动物为隐性感染,再加上抗原结构又很复杂,给这类疾病的防制带来许多困难,促使人们将重点放在引起不同动物及不同疾病的衣原体株的外膜抗原特性的研究上,因为外膜抗原不仅与病原的致病作用紧密相关,同时不同毒株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差异也与外膜抗原有密切联系。

衣原体的外膜抗原由多种成份组成,根据血清学反应特性可分为属特异性、种(亚种)特异性和血清型(株)特异性抗原。属特异性抗原是分子量为3000ku的脂多糖,所有的衣原体株均含有此种抗原。

种特异性抗原和血清型特异性抗原是蛋白质,其分子量和反应特性在不同衣原体种和不同血清型间是有差异的。

在沙眼衣原体中,155ku外膜蛋白和主外膜蛋白(MOMP,38~43ku)具有种特异性抗原活性,同时,MDMP也具有特型异性抗原活性因为MDMP中各含有种特异性和型特异性抗原决定基。有些血清型的29~30ku外膜蛋白也具有型特异性抗原活性。

118ku则是性病淋巴肉芽肿消眼衣原体株的独有外膜蛋白。血清型特异性抗原的重要性更在于不同的衣原体血清型与所引起不同的衣原体病有密切联系。

佩雷斯-蒂内斯(J.A.PereaMartinez)根据分离自7种哺乳动物的25个衣原体株的外膜抗原反应特性,应用微量免疫荧光诊断技术将其鉴定为7个免疫型。

免疫1型与反刍动物的流产、精囊炎、肺炎和隐性肠道感染有关;免疫2型与结膜炎、多关节炎、脑炎和肠炎有关;免疫3型衣原体株从的肠菌丛中分离到,它对动物的致病作用有待鉴定;免疫4、5、6型分别与的多关节炎、亚临床性肠道感染、流产和肺炎有关;免疫7型则与的肺炎有关。

禽源衣原体与哺乳动物源衣原体外膜抗原之间的差异更大,它们的外膜抗原组份完全不同,其MOMP不仅大小不同,也无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相关性。

不同衣原体外膜抗原与其致病力、毒力和抗原性、免疫原性有联系。

根据禽鹦鹉衣原体对细胞的感染性和引起的细胞病变作用,可分为高感染性群(HIG)和低感染性群(LIG)鹦鹉衣原体,HIG的MOMP分子量为43.5ku,而LIG的MOMP分子量为45.5ku。HIG的抗血清只与HIG的MOMP相反应,LIG的抗血清只与LIG的MOMP相反应,但它们与哺乳动物鹦鹉衣原体的MOMP和沙眼衣原体的MOMP都不反应。

感染哺乳动物的衣原体也有侵袭性株和非侵袭性株之分,它们在外膜抗原的结构上完全不同。非侵袭性株与引起动物的流产、副睾炎和隐性肠道感染有关,侵袭性株与引起动物的关节炎、结膜炎和肺炎有关。

它们对小白的致病力也不相同,侵袭性衣原体可引起小白鼠脾脏的高度增大和严重感染,而非侵袭性衣原体则无此作用。说明衣原体外膜抗原不仅与其毒力、致病力有关,也与引起的疾病种类不同有关。在外膜抗原分子的研究中,目前研究的重点是MOMP等外膜抗原,因为MOMP占外膜蛋白质总量的60%以上。用提纯的鹦鹉衣原体原生小体疫苗免疫羊只,免疫印迹试验表明,羊只主要产生抗MOMP的抗体,并且持续很久时间,对其他外膜抗原的反应较弱,抗体的持续时间也较短。

其他试验证实,MOMP特异性抗体对衣原体的传染性具有中和作用,说明抗MOMP抗体与机体的免疫保护力有关。

因而MOMP是预防羊衣原体性流产病的一个很重要的免疫原,是未来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很重要的一个抗原成份。

除MOMP外,其他外膜抗原如60ku和100ku等外膜抗原也参加了机体内的抗原抗体反应,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力有一定的联系。塞维尼尼(R.Cevenini)发现,在引起英国绵羊流产的鹦鹉衣原体A22株外膜结构中,有一种分子量为89ku的外膜蛋白质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应答,当用此89ku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处理鹦鹉衣原体原生小体时,可使原生小体的传染性丧失60%。

在此外膜抗原分子中,不仅分布有鹦鹉衣原体种特异性抗原决定基,也分布有株特异性抗原决定基。对于在病原和机体相互作用过程中,MOMP的作用及其他外膜抗原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

由于鹦鹉衣原体宿主范围广泛(可感染17种哺乳类动物和BO多种禽类),抗原结膜复杂,目前尚无大家所接受的血清型别鉴定标准和公认的鹦鹉衣原体血清型别。

近来人们通过外膜抗原的反应特性来进行鹦鹉衣原体的型别鉴定,因为将来生产的疫苗可能为血清型特异性的,尽管同一血清型可引起多种动物疾病,用此种疫苗免疫都可达到预防目的。在这方面人们利用MOMP抗原性的差异,已成功地对沙眼衣原体的血清型别进行了鉴定。日本的福士(H.Fukushi)用一种去污剂对衣原体原生小体进行处理,处理后的非可溶性物质用凝胶电泳分析,电泳带显示出MOMF和其他少量外膜多肽,再用抗MOMP抗血清免疫印迹试验做检查,发现不同衣原体毒株的MOMP抗原性有差异,利用此种差异性,将禽衣原体株鉴定为一个血清型,而将猫肺株和羊关节炎株鉴定为另一个血清型。

不同宿主不同疾病衣原体株的外膜抗原结构不同。在麦克利纳根(M.McClenagan)等人试验所检查的8株鹦鹉衣原体中,根据其外膜抗原电泳图谱特征可分为4个型。1型包括3个羊流产株,尽管在90ku外膜蛋白质的含量有差异,但它们的外膜抗原图谱十分相似;2型包括羊结膜炎株和羊关节炎株,它们与流产株和其他株的图谱完全不同;3型为禽株,尽管这些禽株之间的外膜抗原组份差异很大,但它们的MOMP大小及分子量相同;4型为猫肺炎株,它含有独特的MOMP及独特的外膜抗原电泳图谱。

在未来10~20年研究热点为:建立不同鹦鹉衣原体株的不同外膜抗原与引起不同动物疾病的内在联系,即该外膜抗源在引起此种疾病中的作用是什么;利用不同衣原体株的MOMP等外膜抗原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不同,对鹦鹉衣原体进行型别鉴定,建立大家所公认的血清型别;分别提取不同的外膜抗原,制造高免疫效力的亚单位多肽疫苗;将MOMP等外膜抗原的基因进行重组、克隆,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生产基因工程疫苗。

。【参考文献】:

1 Caldwell H D.et al, Anttgenic analysis if Chlamydia by two - dimensional immundelectrophoresis. A trachoma LGV - Specific antigen. J lmmunal. 1975,115:969

2 Salari S H,et al. Polypeptide composition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J Gen Microbiol ,1981.123:197

3 Caldwell H D,et al. Antigenic analysis of the major outer membrane Protein of Chlamydia Spp Infect Immun, 198. 35:1024

4 Perez-Martinez J A,et al. Antigenic diversity of Chlamydia Psittaci of Mammalian orgin determined by microimmunofmoressence. Infect Immun ,1985,50:905

5 Winser D K,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ectvity and cyto-pathology for L - 929 Cells, membrane Protenis, and antigenicyty of avian isolates of chlamydia psittaci. Ave Dis, 1988,32:421

6 Fukushi H, et al. Immunochemical diversity of the major outer membrane Protein of avian and mammalian chlamydia psittaci. J Clini Miciobiol,1988,26:675

7 Rodolakis A.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ulence of Chlamydia Psittaci Strains and establishment of persistent infection of McCoy Cells. Vet Microbiol, 1989,19(1):65

8 Anderson I E, et al. Effiacy against ovine enzootic abortien of an experimental vaccine containing prufied elemantary bodies of chlamydia psittaci. Vet Microbiol,1990,24(1) :21

9 Cevenini R,et al. Par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 89KD highly immunoreative Protein from chlamydia psittaci Azz Causing ovine abortion. FEMS Microbiol lett,1991,81(1) :111

10 McClemaghan M,et al. Comparison of isolates of Chlamydia psittaci of ovine avian and feline origin by analysis of polypeptide profiles from prufied elementary bodies. Vet Microbiol,1991,26(3):269

(兰州兽医研究所段跃进、李英才副研究员、杨学礼研究员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