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甲醛污染的健康效应研究进展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1-17 00:03:49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135页(2454字)

甲醛(HCHO)是一种沸点低、易挥发、无色而有刺激性的气体。

广泛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有的工业生产以甲醛为原料,医院、科学实验室常用作消毒剂和防腐剂。建筑和装饰材料中含甲醛。此外,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废气、吸烟的烟雾中都含有甲醛。

由于人们普遍接触甲醛,故对其危害性作了一系列的研究。

甲醛属刺激性毒物,可引起眼、鼻、上呼吸道、皮肤刺激症状,如流泪、眼结膜充血、鼻粘膜干燥、咳嗽、皮肤干躁、皲裂以及接触性皮炎等。80年代以来,人们对甲醛危害性研究和认识更加深入,现已知甲醛可致人体多器官系统受损害,还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

近年来甲醛致神经衰弱证候群、神经行为改变被认为是对人体健康主要的危害之一。1988年,中国钱仁俊等报道直接接触甲醛作业工人极易出现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和睡眠障碍等症状。另有人对长期从事解剖的组织学工作者进行的行为功能研究发现,他们的记忆力、敏捷度、平衡功能、协调功能和选择操作与每天接触甲醛的持续时间有关(P<0.05),其中头昏、平衡失调症状发生率高。

甲醛可致呼吸系统受损害。

国外文献报道,木材加工业工人经常出现呼吸道不适感、嗅觉下降、最大肺活量(FVC)下降。加拿大某地殡葬服务工人的慢性支气管炎和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

此外,甲醛作业工人咳嗽、咳痰症状均明显增多。中国的全国职业病调查结果表明,工人肺功能受甲醛影响的程度与接触工龄成正比。

目前人们所关注的是甲醛对肝脏毒性问题。甲醛在体内代谢主要是经过肝脏,当体内甲醛含量超过肝脏解毒能力时就可损害肝脏。

国外曾有多起居住在含甲醛建筑材料的活动房内发生急性中毒性肝炎的报告。中国管小琴实验证明,甲醛可引起小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现证明甲醛对人的肝脏具有潜在毒性。

甲醛可致其它器官系统损害,如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有人报道,贫血、出血性疾病与接触甲醛有关,并与接触工龄成正比。另有数据表示,接触甲醛2·87mg/m3的工人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下降。国外学者认为,甲醛接触者出血倾向可能与肝功能受损有关。有关内分泌系统受损的报告为,甲醛接触者出现手颤、眼颤、手掌多汗、肢体麻木和指端触觉降低,女工出现月经失调症状。

最为人类关注的首推甲醛与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

经动物实验证实,甲醛可致大鼠鼻腔肿瘤之后,人们对甲醛与人类肿瘤关系作了一系列探讨。美国环境保护局80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接触甲醛人群的呼吸道癌症发生率显着升高。目前,甲醛已被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N)定为人体可疑致癌物。中国通过对上海、无锡等地职业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甲醛接触者恶性肿瘤及某些部位肿瘤的死亡危险性有增加趋势。

上海的职业危害调查指出,甲醛还有促癌作用。另有实验表明,接触甲醛职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显着增高,推断甲醛是人的染色体裂变剂。还有一组制衣工人口腔癌和结缔组织癌死亡率的队列回顾研究资料表明,口腔癌、白血病和淋巴组织增殖瘤的发生随甲醛暴露的时间增长而增高;且在职业工人发生率最高。甲醛还与皮肤癌、前列腺癌、胃癌、脑瘤的发生明显相关。

目前,甲醛与肺癌、肝癌、膀胱癌的关系尚在作深入研究。

鉴于甲醛对人体健康有种种危害,如何保护人群免受甲醛危害已成为人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防护措施,首先应尽快制定安全可靠的甲醛浓度标准。当前有关甲醛浓度标准尚不够健全,下表列举几国甲醛浓度标准供参考。

表1 不同国家有甲关醛浓度标准

注:MAC:最高允许浓度;NIOSH:美国职业安全局与卫生局;ACGIH: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工作者会议;OSHA:美国职业安全和健康署;TWA: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STEL:短时接触限值;PEL:允许接触水平。

其次,防护措施应考虑以无毒的或低毒的化学品代替甲醛,此项工作有待深入研究。

另外,加强甲醛接触者自身防护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保护人群免受甲醛危害是可以办到的。

。【参考文献】:

1 张一辉,等.职业医学,1985,12(2):41~43

2 张瑞稳.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9,16:46

3 Holmess D L,et al.Arch Environ Health,1989,44:222~226

4 蒋学之,等.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0,3:12~14

5 管小琴,等.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0,8(2):111~113.

6 蒋学之.卫生标准年刊,1985.(2):56~58

7 金复生,等.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2,10(5):277~287

8 Stagmer L T,et al.Am.J.Ind,1988,13:667~670

9 韩友圻.消毒与灭菌,1989,6:169~172

(上海市中山医院风华硕士、安徽医科大学祁家骥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