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在冠心病监护病房的特殊地位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1-17 00:08:26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162页(2314字)

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是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和医学科学进步而创建的新兴护理单元,具有特殊的职能与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是先进医疗、护理技术集中的场所,有利于病人检查、治疗、病情监测及抢救等工作。

CCU始建于1962年,当时主要针对AMI死亡者中60%~70%因致命性心律失常死于发病1~2h内而设。此后,CCU必需的治疗方法中规定有直流电击、经静脉安置人工起搏器,胸外按摩等。

CCU的开展,使AMI者院内死亡率从40%降至30%。

70年代,CCU增加了S-W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超声心动图,心肌同位素扫描,右室梗塞诊断与治疗,心脏破裂预防,亚硝酸制剂静脉注射及Ca拮抗剂等对梗塞后心绞痛的治疗,心律失常药、多巴胺等新型强心剂的应用,血管扩张剂的应用,IABP等。

使AMI死亡率从30%降至20%。

80年代后,闭塞血管再灌注疗法的应用,为血栓溶解疗法(冠脉内经静脉)、经皮冠状动脉扩张法(PTCA)的应用使AMI者死亡率从20%降至10%。

由于CCU病房的特殊性,因此护理管理工作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组织管理,主要是人员选择,力量配备,技术健全,以确保监护工作的正常运行,并逐步实现微机管理。监护病房应有专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并委派受到专业训练的医师、护师或有经验的高年护士来担任监护工作。护理人员配备应为床位与人员之比1:2~3,实行24h三班轮流值班,日夜不间断监护。

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科学的规章制度,如监护病房的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仪器使用保管维修等制度,才能保证各项护理工作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惯性运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工作效率。

监护病房导致新型护士的出现,监护系统成功的关键首先取决于护理人员的能力,护理人员必须经过有关专业的高级训练,不仅需要一定医学理论知识与素质修养.还要有一定诊断疾病与紧急处理的能力,熟练掌握专科各种危急疾病的知识、心电图知识、监测内容的各种知识、急救处理及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并能结合病情正确分析监测资料,从而提高监护系统的效率。

卓有成效的监护病房应设计特殊、设备先进、技能娴熟人员等条件,为病人人提供最佳服务,监护病房应设在安静环境中,避免干扰,并与相关科室邻接(如麻醉科、放射科、急诊科等)。

病室为独间组成的开墙式病房,由中心护士站直接监测或闭路电视监测。室内应采用空调系统控制室温,照明系统应是高效而可变的,尽量接近自然光。室内每床占地面积至少为10~15m2,并有充分余地放置急救仪器和辅助设备。每个病床间应由屏风或布帘相隔。

为完成其监护目标,室内必须具有检测、评定和治疗设备。

检测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X-射线机。

心电监护系统分为总监护仪与床旁监护仪两个部分,其间是有线联系或无线电遥感联系。总台设在护士中心站,它可以监测病人心电、心率、心律、血压、呼吸、体温、血氧分析等,并具有储存、重放、记录、报警等功能。

评定设备:包括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及血气分析仪。

治疗设备:包括除颤仪、呼吸机、起搏器、急救车、急救药品、中心供氧与吸引装置及接地良好的电源插座。

监护范围:不稳定型心绞痛者:梗塞前综合征者;急性心肌梗塞者;严重心律失常者;心源性休克者;心源性晕厥者;心力衰竭者;电复律者;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监护时限:急性心肌梗塞者一般监护3~5d.伴并发症时可延长监护时间,非心肌梗塞者视病情而定。

病情稳定者可转入普通病房。

监护方法:接待病人入监护室,并做好解释、安慰工作,消除紧张恐惧感,以配合治疗。选用胸前导联按常规部位以固定,并将心电信号引出显示于示波器上,持续监测,在监测过程中若出现警戒性心律失常的信号应及时给以处理,但必须做到“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情恶化或危重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勿用力,以防心衰或突然死亡。对危重病人拟定护理计划,做好护理记录,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饮食、大小便护理,给以清淡、高热量饮食、少食多餐,禁烟酒等,保持大便通畅,常规给缓泻剂及便前2~3min口含消心痛或硝酸甘油,以防心绞痛发生。常规给以氧气吸入。可根据病情决定用氧时间及流量。

熟练掌握电复律术、心肺复苏术、心脏起搏术等抢救技术。

【参考文献】:

1 黄体钢.冠心病.天津:天津出版社,1988

2 黎正良,王桂英.实用护理管理.西安:陕西出版社,1990

3 包世宠,编译.冠心病监护手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4 Thom-pson.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1.3:82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院丁佩玉主管医师撰;朱怀玺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