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疗法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1-17 00:39:50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373页(3408字)

它是现代血液治疗学的新领域。

利用血液分离技术,将从患者静脉采取的血液快速分离,弃去血浆,而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适当的替代液(胶体液和晶体液)输回患者体内。其目的是去除血循环中致病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或其他有害因子,以达到缓解病情或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

1914年Abel等报道,把切除双肾的的血液抽出并分离其血浆后,再用Locke液混悬红细胞输回该狗体内,成为首次血浆置换治疗的试验。1959年,Skoog等首次将此技术用于临床治疗巨球蛋白血症,此后有关报道不断增加,已用于治疗百余种疾病。

中国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高粘滞综合症、Rh免疫孕妇及神经疾病等。

血浆置换术有两种:(1)手工法。将患者的血液采集在1个含有血液保存液的袋内,置于低温大容量离心机中离心,分除血浆,再将剩余血液成分回输给患者。完成第1循环的手工置换之后,按上述步骤再作多次循环的置换。

(2)自动机械法。使用自动化的血液成分分离机器,在密闭管道系统里完成采血、离心、成分分离和还输血液成分的置换治疗程序。这类分离机可分为连续流动离心式和间断流动离心式,美国IBN、Tenwal cs 3000血细胞分离机就属于前者。血液从人的一侧肘部静脉流出,通过分离杯把需要除去的血液成分分离出来,其余成分从另一侧肘部静脉回输给患者,连续不断。

美国Haemonetics系列分离机属于间断流动离心式,它能一次把所需的血量引进分离杯内离心分离,移出需要除去的血液成分,剩下的血液全部输还患者体内后再进行第2个循环的分离。

自动机械法作血浆置换较手工法安全、需时短、效果好,患者亦较易接受。但这类机器大多价格高、操作技术较复杂,对使用者要求高,一次性使用费用高。

血浆置换疗法机理是:(1)除去致病的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急性炎症反应中的活性物质或其他血循环中的毒性物质;(2)补充患者体内缺少的正常成分;(3)增强和改善体液介质的生理功能,如补体、凝血因子和调理素等的作用;(4)恢复和调整细胞免疫和单核巨噬系统的生理功能,清除封闭因子与淋巴因子的有害作用。

其主要适应症为:(1)不透析性大分子病,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等;(2)同种和自身抗体免疫性疾病,如新生儿溶血、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肾移植排斥、ABO血型不合的骨髓移植、含V111抗体的甲型血友病、ABO血型不合的溶血性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重症肌无力等;(3)免疫复合物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神经根炎、肾小球肾炎和多发性硬化症等;(4)其他疾病,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癌、溶血-尿毒症综合症、高胆红素血症、急性肝功能衰竭、甲状腺危象和药物中毒等。

血浆置换的置换剂:最重要的是及时恢复血容量和维持胶体渗透压的平衡,以免出现低血压、肺水肿等血管反应;其次才考虑蛋白质、凝血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补充。

常用的置换剂有:(1)正常人血清白蛋白或血浆蛋白液(PPE),其优点是无传染肝炎的危险,尤其是白蛋白液能减轻变态反应,但使用上述溶液时,必要时应补充钾离子、钙离子或凝血因子;(2)新鲜冰冻血浆(FFP),国外常用FFP,FFP不但能恢复血溶量和渗透压,还可以补充凝血因子等成分,但是输用大量FFP可致枸橼酸反应发生,输血后肝炎及巨细胞病毒感染,还可发生过敏性样反应;(3)晶体溶液,其优点是价廉、过敏反应少,但长期大量使用晶体液置换会出现白蛋白减少症。

由于各种疾病的性质不同,病情有轻有重,血浆中有害致病因子多少不一,换浆后致病物质的合成速率以及它在血管内外的分布情况不同,故每次应换出多少血浆,间隔多长时间交换1次,共换多少次,均应根据病人情况决定。

对严重疾病如急进性肾炎、重症肌无力危象,一般采用强化方案,即每次置换血浆2~4L,每日或隔日1次,效果较好。而对于慢性疾病的维持治疗,每次换浆1~1.5L也有较好疗效。Jonee等指出,置换血浆2L(个别3L)会引起血管内物质减少50%左右。单采血浆后,大多数血浆成分会在48~72h内恢复至单采前的水平。

血浆置换疗法对于某些疾病的疗效是明显的。据有关文献报道的有效率:巨球蛋白血症为100%;皮肤溃疡约为80%;重症肌无力和天疱疮各约70%;Rh致敏的妊娠为87%;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84%;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高胆红素血症、肾炎和药物中毒各约为60%;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全身硬皮病各约为50%;重症肝炎约为32%;肝功能衰竭约为21%。

对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疗效较好,其原因在于该病的IgM几乎全部在血管内,而IgM的除去情况取决于单株系蛋白的合成率与释放率,所以疗效显着。

但不少疾病需要除去的免疫球蛋白是IgG,其中约50%在血管外,因而在血浆置换过程中或置换以后,血管内外间隙间进行着新的平衡,所以有时这些物质的除去率不高,这也就是何以在作血浆置换疗法的同时还需要广泛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原因。

血浆置换疗法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有些与血容量改变有关,有些与血浆正常成分的改变有关,有些则与替代液的性质有关。(1)心血管反应。

抽吸速度过快或体外循环血量过大可发生低血压、晕厥或休克;相反,回输速度过快、补充液体过多,可致急性肺水肿和左心衰竭。(2)血浆过敏反应。尤其是FFP,因含有异性蛋白,虽然预防性地给予抗组织胺药和激素,某些患者仍可能发生致命的过敏反应。(3)枸橼酸反应。由于含抗凝剂成分回输过快,或应用大量血浆作替代液,致使血钙减低,而表现为唇周麻木、畏寒、颤抖、抽搐等,可用葡萄糖酸钙预防和治疗。(4)出凝血异常。

换浆常见凝血象改变,用缺少凝血因子的替代液,可有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的减少,但临床上异常出血现象少见,发生率为2.2%。(5)感染。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或因应用免疫抑制剂致免疫功能低下,加之频繁大量地换浆又降低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这些都使病人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此外,输用血浆有传播病毒性肝炎的危险。总之,血浆置换术已被证明是相当安全的,尽管如此,在操作前、操作期间和操作后均应谨慎小心,严防各类反应的发生。

血浆置换疗法在现代医疗领域中已取得巨大进展,许多以免疫学特性为主的疾病已用这种手段治疗,并取得极其引人注目的疗效。近年来中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不久的将来,随着国产血液成分分离机的推广应用,将会大大推动血浆置换疗法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国光,等.HF血液成分分离机的研制和应用,中华血液学杂志,1984,6:408

2 刘文励,等.血浆交换的临床应用,中级医刊,1989,24(2):9~10

3 肖星甫,主编.输血技术手册.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17~224

4 Beal RW. lsbister JP Blood Component the-rapy in clinical praetice lsted Melbourne, oxford, london: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85,261~274

5 Hendrick Am Pisk,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rombosis to-llowing plasma exchangeibid,1986,7:213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基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