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南自然地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747页(4291字)
华南,泛指中国南部地域,其范围有多种说法。
作为自然区域,或称自然区、自然地区、自然地域、自然地带,最大包括滇南、粤、桂中南部,闽东南,台湾岛,海南岛和南海诸岛;最小仅限于粤、桂中南部,闽东南,台湾和海南岛。而作为特定区域,一般指南岭以南、武夷山以东的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五省区及香港、澳门地区。
华南地处低纬,濒临太平洋,位于东亚与东南亚大陆的转折处,地理位置颇具特色。区域环境的热带性特征突出。
自然资源尤其水热及生物资源丰富且开发潜力大,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开展华南自然地理研究对认识华南区自然环境特性、结构、功能,高效益地开发和保护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防治自然灾害等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1911年前,华南自然地理研究多以笔记,方志式记述地理事物和考证地理沿革,如广东地理记述之杰作“广东新语”(屈大均,1700)。1911~1949年,地理科学渐兴,华南自然地理开始步入地理考察阶段。
如沈鹏飞等赴西沙群岛进行多学科考察后编写的《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1928),邓植仪《广东土壤提要》(1934),吴尚时、何大章《广东省之气候》(1943),吴尚时、曾昭璇《广东南路》、《珠江三角洲》(1947)等,都属这类研究成果。因受时代限制,研究范围、内容局限性大,较偏重地形、气候等方面,以景观描述为主,但却为现代区域自然地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0年代至60年代初,为自然地理研究的大发展时期。如1952年,华南垦殖局组织的海南、粤西、广西南部进行橡胶树宜林地的调查和勘察。
1955年,广东省亚热带资源考察委员会组织的海南、湛江、合浦地区自然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规划。1957~1960年由中国科学院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组织的在粤、桂、闽3省进行选择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宜林地与开发并结合综合自然区划的综合考察。通过考察研究,选出了可种橡胶及其它热带作物宜林地并分别撰写了广东、广西、福建各省综合自然区划,华南3省地貌、植被、气候、土壤各专题区划及综合考察报告,《华南地域分异规律和综合自然区划》(余显芳等,1964)等着述。
随着全国自然区划和华南综合考察工作的深入,热带区域问题成为华南甚至全国各有关学科讨论的热点之一。唐永銮(1959,1964)、曾昭璇(1960,1963)、李国珍(1960)、李宗干(1961)、汪晋三(1962)、余显芳(1962)、徐祥浩(1964)、张宏达(1964)、陈彦章(1964)等先后发表文章,从地学、植物学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对热带这自然综合体的认识、其划带的原则、依据、植物标志及准热带等问题。不少人提出向北扩大热带区域范围的主张。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讨论又重新掀起高潮,并已逐步深入。主要问题为划带指标的检验与修订,准热带归并热带,热带区域特性等。
虽然未取得一致的见解,但认识已趋接近。
1960~1965年,在华南自然区划研究中,曾昭璇、余显芳、徐君亮、易绍贞、汪晋三、唐永銮、缪鸿基等进行自然区划有关理论问题研究,相继发表论着,就区划对象、目的、任务、原则、方法和等级单位等理论问题,在1962年全国地理学术会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一些学者结合当时农业区划开展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土地类型研究,还按当时提出的新方向对化学地理、水热平衡、生态系统方面作了探索性研究。1966~1978年,自然地理研究处于低谷,仅有少数人进行华南紫胶寄主树定植地,珠江流域自然地理、河网特征、河道变迁等研究。
中国华南自然地理研究又一大发展时期是从1980年开始的。为配合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重点进行了珠江三角洲、海南岛、深圳、珠海、汕头特区、华南沿海、山地等区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调查研究。
对珠江三角洲研究,黄镇国等(1982)、赵焕庭(1984)、徐君亮等(1985)、钟功甫等(1987)、许学强等(1988)、李春初(1988)、曾昭璇等(1990)、李平日等(1991),分别对其形成、发育、演变,河口海岸,基塘系统,环境与空间发展,水土资源、土地类型及土地利用,以及一万年来环境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演变,环境变迁,基塘系统等提出了许多见解,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海南岛的水热平衡、化学地理、生态环境、土地利用、自然灾害、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研究,是广州地理所、中山大学地理系、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等1980年以来的重点研究领域。
主要成果包括了广州地理所《海南热带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划论文集》及图集(1985),《海南热带大农业与生态平衡》(1983),《海南岛资源环境与空间发展研究》(温长恩等,1989),唐永銮《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分析》(1982),韩渊丰《海南岛灾害区划研究》(1991)等。
深圳、珠海、汕头特区1980年建立后,为制订特区发展战略及规划,围绕发展外向型农业,广州地理所等开展环境、资源调查,评价以及生态农业等方面研究。主要成果为:《深圳市自然资源与经济开发研究》专着及图集(1989)、《珠海市自然资源与经济开发研究》专着及图集(1989),《珠海市金鼎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研究》(1992)等。
广州地理所等单位承担华南海岸带和滩涂资源调查,1980~1989年通过综合调查研究发表了《广东省海岸带海涂资源调查报告》(1989)等专着、论文。
对华南沿海环境及南海海域,黄玉昆等(1982)、谢在团等(1983)、李平日等(1987,1991)、张虏男等(1990),分别就海平面变化、海岸线变迁、地质环境、未来海面上升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此外,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进行了南海海区综合调查研究于1982、1985年发表了调查研究报告(1)、(2)。
1983~1989年由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考察队和广州地理所等6个单位承担华南山区综合考察研究,其成果主要反映在《中国南方山区国土资源开发与整治研究》(1989)、《南方山区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分区研究》(1989)、《广东山区研究》(1990)等专着上。
对华南红土区水土流失,1983年姚清尹等在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系统电白县小良定位站进行“花岗岩台地水土流失特征与整治改造研究”。
1987~1990年,广州地理所、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等与加拿大合作,在德庆县马圩深涌建站,采用多种手段开展测试等研究,完成“华南花岗岩地区土壤侵蚀与整治研究”项目,成果刊登在《广东省水土保持研究文集》(1990)上。
与此同时,华南区自然地理特征研究也有所发展。
主要论着有:曾昭璇等《南海诸岛》(1986),《台湾岛自然地理》(1989),《海南岛自然地理》(1989),福建自然地理编写组《福建自然地理》(1987),余显芳《中国热带范围自然地带亚地带的划分》(1990),韩渊丰《华南地区自然环境及其开发利用》(1991)。
近10多年来,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新形势,极大地促进华南自然地理研究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应用遥感、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新方法,建立自然地理定位站,进行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研究,提高了华南自然环境特性、结构、功能,自然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灾害防治、预测预报等方面研究的水平,扩大了华南海区、岛屿区、边远山区的研究范围和规模,发展了水热平衡、化学地理、生态系统等新领域。
该领域近期的研究热点是:华南地区尤其沿海经济开发区的综合开发,资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环境演变和预测及人类活动相互关系,自然灾害防治,海洋国土资源开发研究。
今后,区域自然地理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均有长足的发展与提高,各学科各部门之间的交叉渗透会增强,其成果在华南经济建设中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1 中国地理学会.1962年自然区划讨论会讨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96~111,144~164
2 NStrahler A , Strahier A H. Elements of Ph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1976
3 Nstrahler A , strahier A H. Modern Ph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78
4 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地理论丛.1981.161~237
5 广东地理学会.华南地理文献选集.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5.1~117
6 温长恩,等.海南资源环境与空间发展研究.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205~211
7 广州地理研究所.华南热带亚热带地理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7
8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热带地貌编辑委员会.曾昭璇与华南地理学论文集,1991,4~154
9 韩渊丰.华南地区自然环境及其开发利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43
(广州师范学院郑芷青撰;韩渊丰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