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2:54:14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167页(3352字)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强体防病方法,以达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中医养生学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已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学经过长期实践与经验积累,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并有相对独立的、丰富的理论与大量的、别具一格的手段。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天人相应及整体恒动观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形神共养、协调阴阳、谨慎起居、和调脏腑、动静适宜、养气保精、气血通调、养正祛邪、综合调理、因人因时因地摄生诸原则。

中医养生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涉及到诸如时令、地域、精神、饮食、起居、睡眠、房事、休逸、劳作、运动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延年益寿药以及保健气功、针灸、推拿、按摩等。

这些方法与措施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远古时期到春秋战国,由秦汉晋唐到宋元明清直至近代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都有许多养生学观点的形成、养生学家的出现和养生学专着的问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老子的“淡然无为,神气自满”;庄子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经鸟申,为寿而已”;董仲舒的“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华佗的“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葛洪的“养生以不伤为本”;孙思邈的“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张景岳的“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等;代表性的养生学着作有《黄帝内经》、《养生论》、《抱朴子》、《养性延命录》、《寿亲养老新书》、《摄生消息论》、《遵生八笺》、《老老恒言》等。

中国成立后,中医养生学得到了新的发展。50年代中期,中医养生事业开始复兴,由于这一时期受财力物力的限制,中医药的重点是治疗那些严重危害劳动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故而气功养生率先兴起。《因是子静坐法》一书的作者蒋维乔,将其多年研究所得“呼吸习静养生法”介绍给广大读者,并于1957年出版了《世间禅》,推广佛家养生功法。

与此同时,上海市成立了气功疗养所,标志着中国气功养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该所成立后开展了一些引入注目的气功养生项目,并对气功与经络的关系以及对经络的探测与证实进行了探讨。

195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立老年学研究室,进行老年生物学研究,整理传统延寿方药,并与北京医院共同着手进行某些中医药抗衰老作用的研究。60年代初,李经纬探讨孙思邈的养生思想,明确提出“养生长寿学”这一学科概念。武汉医学院等单位对武汉地区、广西都安、巴瑶族自治县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工作卓有成效。

1964年11月,中华医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第1次全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会议,制订了一系列继续开展工作的计划,其中也包括中医养生学的研究内容。

进入70年代末期,随着国际上老年医学的迅速发展及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中医养生学更加受到社会重视。1980年6月,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成立岳美中学术经验研究室,开始总结名老中医的经验,进行中医老年医学和抗衰老医药研究,曾先后发表《补益类长寿植物药概述》、《抗衰老动物药概述》等论文。

1981年以来,《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老年学杂志》、《中国老年》、《长寿》及《中医杂志》、《中华医史杂志》等报道和发表了大量的中医养生学研究成果和论文。其后,一方面组织力量对古代养生方面的珍本、善本进行整理出版;另一方面,今人的中医养生学研究专着也不断问世。

如林乾良的《养生寿老集》,樊润泉主编的《养生保健集》,李聪甫的《传统老年医学》,孙溥泉的《历代长寿方精选》,魏太星主编的《老年保健丛书》,王峻的《延年益寿精方选》,江克明主编的《抗衰老方剂词典》,陈可冀主编的《抗衰老中药学》、《慈禧太后医方选议》、《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精华》,王其飞的《中医长寿学》,刘占文主编的《中医养生学》以及施杞主编的《实用中国养生全书》等。尤其是气功锻炼方面的着述大量涌现,为普及和提高气功锻炼水平作出有益的贡献,如马济人的《中国气功学》、周稔丰的《气功康复养生精要》、林雅谷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方春阳主编的《中国气功大成》等,不下300余种,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医养生学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1988年4月,中国首届康复疗养养生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120余位康复、疗养、养生专家云集一堂,交流了中医养生学研究成果,约略归纳,中医养生学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收获:一是对各地长寿老人进行调查,整理总结出许多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如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饮食适度,性格开朗,气功导引等,均是抗衰老的重要措施。二是中医衰老指数与人体中医学年龄的研究获得成功,为延缓衰老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简便易行的考核指标,为测度历法年龄与生物学年龄之间的偏离度提供了具体方法。

三是中药抗衰老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对我国古代绝大部分延年益寿耐老药进行药物化学成分分析,并从免疫、代谢、内分泌、微量元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药理研究,有的研究甚至是从细胞传代和寿命试验等角度进行的,有相当的深度。与此同时,一大批抗衰老新药不断推出,如“清宫八仙糕”、“清宫寿桃丸”、“春回胶囊”“玉宝三鞭丸”、“康宝液”、“还精煎”、“活力苏”、“青春宝”、“益寿康”等先后问世,既满足了国内外抗老健身的需要,又推动了中医养生学的发展。

四是气功养生在全国蓬勃发展。气功研究所的研究测重于气功疗法的应用与机理的探讨,气功辅导站的设立使鹤翔庄气功、内养功、内丹功、强壮功、祛病延年功、不老回春功、大雁功、太极混元一气功、站桩功等形式多样的功法得到普及,从而满足了各阶层人群的需要。

五是在养生学教育方面有所建树,如《长寿》、《中国老年》、《中医临床与保健》等杂志设立了“中医养生”栏目,为养生学知识的普及作出了贡献。80年代末期,通过反复论证,经国家教委批准,在高等中医教育体系中设立了“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编写了《中医养生学》等专业教材,并已正式开始在北京、南京等中医学院招收本科生,中医养生教育从此纳入正规教育的轨道,可以培养出专门的技术人材。六是由于中医养生事业的发展,养生学理论与方法的推广普及,中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寿命逐步延长。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人均寿命在20世纪30年代为35岁,50年代为51.2岁,80年代则跃为67.9岁。

随着中医养生学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传统的抗衰老方药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开发和利用;中医关于致衰原因和机制的传统认识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衰老的本质和规律;中医养生方法和手段将在不断挖掘、整理、利用的过程中受到现代老年医学的高度重视。可以相信,中医养生学一定会为世界人民的健身延寿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林乾良,等.养生寿老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 马济人.中国气功学.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3

3 林水淼,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11):655

4 陈可冀,等.中医杂志,1985,26(7):25

5 李春生.中医杂志,1988,29(2):59

6 刘占文,等.中医养生学.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

7 王文健,等.中医杂志,1989,30(9):44

8 孙福立,等.中国医药学报,1989,4(2):10

9 周文泉.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0,13(5):1

(安徽中医学院王键副教授撰;李洪涛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