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主生殖的研究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2:54:51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174页(2105字)

肾是中医脏腑学说中一个重要部分,其功能与人的生殖功能盛衰相关,临床上不同的补肾疗法对女性从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到老年期的神经生殖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调病均有一定效果。

这形成了肾主生殖的新概念,也提示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过去中医治疗月经失调病各家侧重不一,有从肝者、从脾者,或从肾者、从气血者而辨证论治,且个案报道多,由于缺少某些临床和实验室群体指标,因此在整理、提高、推广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1958年,李超荆按《内经》:“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也”的理论,结合患者表现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的现象与肾阴虚、肾阳虚的关系,以基础体温和阴道脱落细胞涂片为指标,用补肾药治疗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病,取得排卵率72.8%的较好疗效,于是提出肾主生殖的设想,认为中医的肾虚可能与现代医学中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的调节相关。

在这个基础上,1972年俞瑾按肾阳虚者下焦湿聚为痰的理论,结合临床表现,用补肾化痰法为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113例患者中排卵率达82.7%;1986年,又从垂体和卵巢激素的变化观察到补肾治疗可以提高垂体FSH分泌,使血LH/FSH比值正常而诱发卵巢排卵,在某些兼有肝经症状者血PRL水平升高,用清肝补肾药可使血PRL下降再出现排卵,是辨病与辨证结合的例证,也是中医“肝肾同源”的微观证据;又在补肾治疗下丘脑垂患者中功能低下性闭经中发现,补肾药可提高垂体的反应性而获排卵率76.3%,但对高促性腺素性闭经者则按临床表现用滋阴清热药结合大量雌激素,可使卵泡发育排卵或妊娠,提出补肾药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有多水平、多途径调节的设想;又通过补肾法对黄体不健、性早熟、反复性自然流产、胰岛素拮抗性无排卵、免疫性不孕等病的疗效,观察到补肾药不仅对神经生殖内分泌、免疫系统而且对肾上腺功能紊乱者亦同时有调节作用。1980年张丽珠报道补肝肾药加氯底酚胺可将继发闭经者(71例)妊娠率提高到58%。1982年,符式桂按肾主生殖的理论报道月经的人工中药周期,在19例无排卵者中,6例妊娠,3例排卵。1982年,葛秦生将补肾活血药结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乙底酚治疗各种排卵障碍病人,95例患者的排卵率达72.6%,效果优于单用中药或西药组。同年,菅井正朝也报道补肾活血药结合hCG等方法,使31例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者中10例妊娠。

1982年徐晋勋报道补肾药有类雌激素样作用。1985年,佘运初报道补肾阴肾阳药并用可使大垂体反应性增强,并可使去甲状腺和去肾上腺大鼠出现的卵巢LH/hCG-受体减少现象得以恢复,但单用补肾阳药作用不明显,而活血药可以增加大鼠卵巢子宫静脉血中PGF2含量。1991年,俞瑾等报道补肾药的有效部分存在于水溶成分中,在雄激素致不孕的大鼠中发现补肾药水溶部分可使其垂体的LH含量及分泌增加,垂体促性素细胞粒溶等变性现象消失;使卵巢内原来升高的睾酮和雌二醇水平降为正常,使肾上腺内升高的睾酮含量也降为正常,并使卵巢内雌激素、孕激素受体明显增加,黄体增多。

以上实验结果提示:补肾药在促排卵这个中枢-下丘脑-垂体到卵巢极为复杂的调控中,确有多个水平、多个途径、多个腺体的作用。

80年代初期,叶雪清、李超荆等也发现补肾为主的疗法对更年期妇女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调有调节作用,宏观上提示肾与妇女(也包括男子)一生中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调节有关系,这种关系还不局限在内分泌腺、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而且对体内其他各脏器功能的调节也发生作用;同时也从微观上提示中医肾的研究既要以宏观联系为指导,也要从分子生物学甚至更为发展的机体复杂调控水平进行研究。中药的成分很复杂,中医中药并举的研究对机体复杂的调控现象研究是个有利的条件,因此中医必与生命科学的研究共同长存、共同促进。

。【参考文献】:

1 李超荆,等.肾的研究,1964,35

2 张丽珠,等.中华妇产科杂志,1980,15:48

3 葛秦生,等.中医杂志,1982,23:339

4 符式桂,等.中医杂志,1982,23:31

5 菅井正朝.中医の补肾疗法による排卵障碍と不妊の治疗にフソて中医临术,1982,15

6 佘运初,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201

7 俞瑾,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218

8 俞瑾,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548

(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俞瑾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