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疗法研究进展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2:56:50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09页(3262字)

眼针疗法是中国彭静山在多年潜心研究《内经》有关眼与经络、脏腑关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后汉华佗有关“看眼察病”的学术思想,结合自己50余年临床经验而创立的。

眼针疗法属微针疗法之一,是通过诊察眼球结膜上血管形态、颜色的微妙变化来诊断疾病,并在眼眶周围8区13穴进行针刺以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其疗效显着,简便易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眼针疗法源于《内经》。《灵枢》大惑论和邪气脏腑病形篇记载了目是五脏六腑精气之所注,营卫气血、精神魂魄之所藏,十二经脉表里络属,都与目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

因此,眼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均密切相关。

后汉名医华佗根据《内经》理论提出了“看眼察病”,按八卦划分眼区。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目门》卷七引华佗云:“目形类丸,……内有大络六,……中络八,……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现,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明·傅仁宇《审视瑶函》论述五轮八廓也沿用了这段引文。1970年,彭静山创造性地发展了华佗“看眼察病”的理论,总结出“观眼识病”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扩大了中医望诊的范围。1974年,彭氏创立了“眼针疗法”,将眼眶周围分为八区共十三穴;1987年,又根据经络学说理论研究发现,眼区的分布完全符合经络循行左右对称和眼区解剖左右一致的规律;1989年,他提出眼区划分的新方案,即在左眼区原分布方案不变,以鼻柱为轴向右翻转即是右眼穴区分布;1990年,他撰写了《眼针疗法》一书,集眼针的理论基础、针刺方法、临床资料于一体,成为中国第1部眼针专着。至此,眼针疗法得到完善和推广。

眼针疗法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应用:(1)眼针治疗中风偏瘫的即刻效应观察。

1983~1985年,彭静山等治疗242例本病患者,总有效率达97.52%;在此基础上又分别观察453例和189例患者,结果针刺1次,前者即刻行走的占22.5%;后者患肢抬高高度大于治疗前5cm以上占的85.6%,即刻行走的占21.8%。(2)眼针治疗中风偏瘫病程与疗效观察。

1986~1987年,彭静山等观察治疗167例此类病人,赵立志治疗40例,赵治青治疗25例。结果表明,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疗效较高,1个月以内者更高,3个月上者较低,说明眼针治疗中风偏瘫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3)眼针治疗中风偏瘫病因与疗效的观察。1987年,张法信治疗的200例本病患者中,脑血栓形成所致偏瘫165例,有效率89.69%;脑出血所致偏瘫103例,有效率为30%;总有效率为80%。由此看来,对脑血栓形成所致偏瘫的疗效最佳。(4)眼针治疗中风偏瘫分期与疗效的观察。1986年,孙红叶等治疗50例脑血栓形成所致偏瘫,总有效率为88.7%,急性期者基本治愈率为59.38%,后遗症期者无基本治愈例。说明眼针疗法在脑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及早治疗最为重要。

眼针对血压的影响:1985年,朱凤山测试103例患者眼针治疗前后的血压,结果表明,眼针对人体的异常血压尤其是收缩压,具有明显的良性双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1988年刘桂玲通过超声心动图、心机械图等对Ⅰ、Ⅱ期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测试的结果进一步得到证实。

眼针对疼痛性病证的疗效观察:1987年王济华等对122例胆石症伴胆绞痛病人观察治疗,结果显示,眼针疗法对于胆绞痛的止痛效果远较单纯使用西药者为快。1986~1992年,李云香报道治疗肩周炎110例,总有效率为96.3%;彭静山治疗痹证184例,有效率为93%,治头痛40例,有效率为90%。

有人曾治疗6种常见疼痛性疾病422例,总有效率为94%。朱江等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即刻总有效率为53%,一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5%。

韩育斌等治疗腰痛120例,总有效率达100%。王曼丽等治疗痛经30例,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多一次治愈,总有效率100%。

朱凤山等治疗头痛100例,总有效率为96%。以上报道说明,眼针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效果好,即刻效果更显着,从而为针灸治疗急症开辟了新途径。

眼针对其他疾病的疗效观察:1988~1989年,彭静山治疗多例自幼患顽固性遗尿证的患儿,5~7次即可痊愈。

李云香应用眼针治疗遗尿、淋证、癃闭、尿血、急性睾丸炎、链霉素中毒所致眩晕等病症,均获满意疗效。高亚伟应用眼针治疗面瘫100例,总有效率达100%。说明眼针疗法对其他疾病亦有很好的疗效。

眼针疗法的机理研究:(1)眼针疗法的经络基础。1990年,任宝琴较全面地论述眼与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密切联系。

(2)针刺眼穴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1987年,仲跻尚对3位智力正常的病人测试,发现眼区的每一个穴位与全身的联系不是单一的一经、一脏、一腑的联系,而是多经络、多脏腑的联系。

针刺眼穴出现的左右交叉循经感传,和针刺一穴产生两侧同时感传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巨刺、缪刺的机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这一研究资料不仅对阐明眼针疗法的作用机理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探索感传的机理和经络实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3)眼针穴位的探讨。1989年,许宏基等通过人的眼针穴区的解剖学研究和对家眼穴区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追踪穴区的感觉神经向脑(中枢)的传递过程的研究,为眼区穴位按左右对称划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4)眼针止痛的机理探讨。1989年,王济华等认为针刺眼周穴位能强有力地激发经气传导,起疏通经络、理气止痛的作用。其原理可能与针刺提高脑内壳-脑啡呔和甲硫-脑啡呔水平、提高痛阈有关。此外,1987年,汲会贤观察眼针对家兔胃电的影响,实验结果与国内文献报道的针刺体针穴位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是一致的,从而为眼针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80年代以来,眼针疗法不仅被国内针灸学者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也被日本、美国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医者所学习、运用。眼针疗法融诊断和治疗于一体,操作简便,易于接受,收效迅速,治疗范围日趋扩大,它将会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

彭静山运用“观眼识病”来辨证诊断疾病,准确率高,为中医望诊增添了新的内容。目前,眼穴诊断研究刚刚起步,尚需深入研究、探索和完善。

“观眼识病”的诊断规律,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有人提出针刺眼针穴区后,无论通过经络感传还是神经传导,都应有物质结构基础。从这一点出发,深入研究眼针穴位与脏腑经络联系的物质结构及其传导通路,揭示眼针疗法的治疗机理,将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彭静山,等.辽宁中医杂志,1983,11∶30

2 朱凤山.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85,2(1)∶18

3 孙红叶,等.辽宁中医杂志,1986,4∶7

4 李云香.中医函授通讯,1986,6∶806

5 仲跻尚.江苏中医杂志,1987,3∶23~26

6 王济华,等.中国针灸,1989,2∶47~48

7 彭静山.眼针疗法.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

8 许宏基,等.辽宁中医杂志,1991,2∶37

(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张彤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