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2:57:02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08页(3362字)

耳针疗法是指通过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穴位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观察耳穴变化对疾病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此,耳针疗法又称耳穴诊疗法。耳针治病范围广泛,操作方便,极少创痛,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成书于《内经》之前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就记载有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

《内经》对耳与经络脏腑及人体各部的生理、病理关系作了更为系统的论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记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面而走空窍,……其别走于耳而为听”,说明经络与耳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

《灵枢·卫气失常篇》提出:“耳轮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说明人体有病在耳廓上有所反应。《灵枢·厥病篇》又言:“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耳部放血疗病取效迅捷,至今仍广为应用。以后,《针灸甲乙经》载:“听宫,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针灸大成》有“耳尖穴……治眼生翳膜”之述。

散载于历代医学着作中和民间流传的经验也极为丰富,有文字记载的耳穴就有窗茏、耳中、耳尖、屏尖、郁中、三扁桃效、耳背等。历代耳针治疗病种已有头痛、眼病、气喘、面瘫、胃病等14种以上。

耳针疗法通过各种途径流传到国外,法国P.Nogier于1965年提出42个耳穴点和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分布图,首先提出“耳针疗法”的名称。到目前为止,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已用耳针治疗200多种疾病,其中对急性痛证、腮腺炎、支气管哮喘、胆石症、带状疱疹等几十种病证有显着疗效。60年代后期,开始将耳针运用到麻醉科,通过不断实践已取得较好成绩。80年代以后,又将其拓宽到美容、保健领域,如减肥、戒烟效果甚佳。

在诊断方面,也从过去的简单触诊、视诊,发展到电子仪器探测、耳廓染色等多种方法,新增穴位或区域达500余个。为适应其发展,有关组织制订了《耳穴国际标准方案》。对耳穴机理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已从生理、生化、组化、生物等多学科进行探讨。

耳穴诊断,国内目前多用耳穴信息法、压痛法、电子仪器测定法、染色法、日光反射耳穴法、耳穴穿刺细胞学法等,研究着重于疾病诊断的阳性符合率和耳穴诊断机制的探讨两个方面。关于阳率的报道,较多的为内科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准确率多在85%以上。还有学者将其用于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不论是恶性肿瘤还是非恶性肿瘤,阳性符合率均在80%以上。

机理探讨,国内学者多从生理、生化方面入手,如管遵信用23只家作动物疾病模型,切片1000余张,结果表明,与患病脏腑相对应的耳穴过氧化酶活性有高度的特异性,从组化和酶的角度阐述了耳穴染色原理和耳穴诊治疾病的原理。国外的耳穴诊断法已有电测定法、压痛法、压痕法、视诊法和心耳反射法等。法、日等国多采用探测法或“阳性反应物”拍摄等研究耳穴与脏腑、疾病的相关性。P.Nogier认为,耳廓皮肤电阻的变化,可以反映内脏的病变,同时,他们采用不同颜色的光波或不同频率的闪光照射耳廓皮肤,引出耳鸣反射,对疾病的诊断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实践证明,耳穴诊断不仅能对人体各部位疾病作出定位诊断,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能作出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某些疾病还有早期诊断和预后诊断的意义。目前,耳穴诊断已应用于百余种疾病的诊断或辅助诊断。

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耳针治疗的病种已由历史记载的10余种扩大到目前的20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麻醉等各科,内科常用耳针治疗的有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心律失常、神经衰弱、头痛、眩晕、便秘,胃炎、肝炎等炎性病变,功能紊乱病变及免疫缺陷等各种原因所致的疾病;外科多用于胆囊炎、胆石症、软组织损伤、泌尿系结石等。特别是对胆石症治疗成功,可使患者避免外科手术减轻负担,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和肯定,历年来临床均有报道,有效率达90%以上,取穴均以胆、肝、胰、脾、胃、内分泌、三焦等为主或配以耳迷根、交感、皮质下等;所采用方法有压丸法、敷药法、旋磁珠法或针药并用等方法,各种方法疗效均很满意。儿科应用耳针的以小儿遗尿和哮喘为多,特别是前者的疗效甚佳。妇科一般将耳针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病。

五官科多用于治疗近视。此外还有用于过敏性鼻炎、遍桃体炎等。

在皮科方面,通过临床实践证明耳针对黄褐斑、蝴蝶斑等疗效显着,使耳针在美容领域显示了一定的潜能,近年来临床报道逐渐增多,取穴以皮质下、内分泌为主,配以其他穴位。在麻醉科,一般采用磁珠法或电针法,用于头、颈部局麻。此外,耳穴也可用于减肥、戒烟。戒烟一般取肺、内分泌,效果很好,临床报道有效率均在90%以上,其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将有重大意义。

耳针治病范围较广,取穴规律一般按耳穴脏腑相关取穴、辨证取穴、仪器探测的阳性反应点取穴及经验取穴。施术方法也从过去的针灸法、压丸法、按摩法发展到磁珠法、水针法、割治法、光针法等30余种,但对各种方法的适应范围、优劣对比及其意义研究较少。

云南李惠芳曾做“耳穴贴压塑料珠与王不留行籽治疗胆石症的疗效比较”研究,结果差异不显着,证明王不留行亦是通过物理压迫而起作用。现同类研究报道寥寥无几,尚待进一步探讨。

关于耳穴机理研究,学者们看法各异,研究方法多从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生化、组化以及临床实验观察等几方面着眼,提出耳穴脏腑相关学说、神经体液学说、全息论、三位假相说等各种理论和假说。国内学者一般侧重于动物实验观察及临床实验观察两方面,临床观察相对多一些,且均以耳穴脏腑相关及神经支配理论为指导。如蔡要平通过相应耳穴电兴奋观察其对Oddi氏括约肌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激胆囊穴可有明显的松弛Oddi氏括约肌的作用。还有学者通过刺激相应耳穴观察到对性功能、心脏放电、体温调节等多方面均有一定影响,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耳穴作用机理及耳穴诊治疾病的科学性。

国外以法国、德国、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为主,一般侧重于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神经科学等实验研究。如美国国立麻醉研究所研究证实,电针耳穴能使大实验性戒断症显着缓解;法国P.Nigier氏低电阻理论的研究也较有影响。

自50年代末中国开始大规模开展耳穴研究起,研究水平不断提高,60~7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多学科研究不断尝试,80年代步入稳定发展阶段,全国性的耳针协作组成立,耳穴研究工作项目愈来愈多,但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还很多。如耳穴诊断缺乏统一的、固定的客观指标,使用仪器及方法手段也各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诊断的准确性。此外,耳穴治疗范围广泛,但临床研究报道颇为局限且多重复,是否有意义尚不可知;同时,科研病例报道中客观指标不统一,缺乏对照组。耳穴机制研究虽然已有多学科尝试,但缺乏系统的整体水平的研究,而多系统、整体水平的研究才能最终阐明耳穴机制,为耳穴疗法带来革命性进展。

。【参考文献】:

1 黄柄山.中医药信息,1989,2

2 王萍.北京中医,1989,4

3 蔡要平.中国针灸,1989,4

4 蒋建平.中国针灸,1989,9

5 邓丹琪.云南医药,1990,11

6 刘维洲.针刺研究,1990,15

7 王可学.新中医,1990,22

8 吴锡强.上海针灸杂志,1991,10

9 王鹏辉.上海针灸杂志,1991,1

(北京针灸骨伤学院蔡向红、陈利国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