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21页(2740字)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周围血管病,患者大多为嗜好吸烟的青壮年男子。
病变呈全血管炎、血栓形成、管腔闭塞,可引起肢体缺血疼痛,最后导致肢端坏死脱落,从而引起患者严重的伤残,甚至导致截肢。在中国北方,本病发病率较高。古医籍所载发生在踝关节以下坏疸的典型描述,与Ⅲ期脉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似,有宝贵经验,但还存在一些疑难问题有待解决。因此,中国创立周围血管病学科,首先是从总结中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兴起的。
本病在中医学属于“脱疽”范畴。《内经·灵枢》痈疽篇中即已记载。
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所用验方:当归、玄参、银花、甘草被誉为“四妙勇安汤”流传至今。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还主张“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切”的手术治疗。
以后,历代医书均有不少阐述。在国外医学中,1879年Ven Winiwarter有一例初步描述本病的报告。
1908年Leo Buerger对11例截肢肢体的动静脉进行病理研究,发现在发炎的血管中有血栓形成和机化,把本病正式定名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TAO,故后来又被称为Buerger氏病。
TAO的发生,认为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
1933年,Mar Kary用烟草浸出液作皮内试验,发现87%的TAO病人为阳性。1941年,Thompson认为在脉管炎病人中霉菌感染率较高,皮肤毛菌素试验阳性率达80%。
还有报道精神情志、寒冷外伤、性激素作用及遗传因素等与此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认为肝脾肾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内因,然后由寒湿之邪乘虚侵袭,凝滞脉络所致。据此结合临床实践,找寻更多的线索进行病因研究。1953年,Richards提出静脉血栓形成是本病一个重要的病理部分,游走性浅静脉炎是一个特征。
1969年,尚德俊认为本病早期或患者出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是具有诊断意义的临床特征。
有关TAO的发病机理,有强调血管神经、激素调节障碍的,而机体免疫调节障碍学说与血液高凝学说受到多数学者的重视。1962年PoKorny报道,从TAO并发游走性浅静脉炎者血液中检出抗动物抗体。1976年郑萍首先在国内提出本病与免疫系统机能紊乱有关。1979年,Culati报道患者的免疫指标异常。同年,Snolen和Adar报告TAO对人类血管天然组分——Ⅰ型和Ⅲ型胶原有细胞敏感性。
1983年,郑萍在全国血管疾病会议上报道实验研究结果,表明TAO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该论点已基本得到公认。还有实验证明,TAO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中医药治疗TAO各家证候分型不同,采用的主治方药亦各有特点。崔公让将其分为四型:虚寒型者用阳和汤或四逆汤;气血瘀滞型者用化瘀汤;湿热型者用化湿祛痹汤;热毒型用四妙勇安汤;同时配合外治法,共治疗413例,总有效率为95%。许华封以自制疏通方(麝香、丹参、路路通、制乳香、制没药、制地龙、壁虎)为基础方,随阴寒型、气滞血瘀型、湿热型、热毒型、气血两虚型之不同加减用药,共治疗214例,总有效率为96.26%。
开展中西医结合,以辨证为依据,努力寻找针对“病”的药物和方剂。江苏省中医研究所应用通塞脉片(1982年)和脉络宁(1985年),吉林省中医药研究院应用瑞香素(1984年)治疗TAO等疾病均获得科研成果鉴定。
还有应用大黄虫丸、四虫片、通脉安片、白花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清栓酶等治疗TAO,均取得较好效果。血瘀是本病的特征,以中医理论而言应用活血化瘀为主。
中西医结合,开展对血瘀本质和活血化瘀疗效原理的实验研究较为活跃。顾亚夫等观察,脉络宁有改变TAO患者甲皱微血管形态和血流速度,改善病理性微循环障碍及降低血液粘滞度作用。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用当归活血汤治疗TAO,通过动脉脉搏波幅检查,认为可以缓解血管痉挛,促进侧枝血管的形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用通脉灵,证实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李世英等实验证实,川红花注射液对周围血管有明显的消除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的作用。
裴玉昆等的实验资料表明,通脉片除有改善TAO患者高凝低纤溶状态等作用外,还可使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降低。
石晶华等报道,脉通灵Ⅰ、Ⅱ号液对实验性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血瘀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功能紊乱、凝血机制异常有密切关系,活血化瘀疗法对改变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起重要作用。
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方法开展基础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进行。李志海等报道,通过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发现TAO患者SOD显着低于健康人。
TAO确切病因尚未获得证明,但已提出的吸烟、寒冷、外伤、激素紊乱等原因都与组织缺氧有关。
在缺氧情况下,则产生大量,认为TAO可能与大量增多和SOD活性低下有关。
据报道,用免疫学检查方法发现,TAO病人免疫球蛋白M(IgM)较正常人升高,T细胞功能低下,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可使之改善。通塞脉片(气血药)有提高免疫机能、抗变态反应等作用,治疗总有效率为97.7%,高位截肢率为0.75%。
而脉络宁(养阴药为主)用于临床,显效率达92%。实验发现,在免疫学方面,治疗后T淋巴细胞显着高于治疗前。因此,根据不同证型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辨证,摸清中医治疗规律,从而探索其理法方药最佳方案,也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目前从临床免疫学研究TAO的发病机制还处于初步的阶段。
应当深入广泛地开展脉管炎流行病学调查,以反映中国脉管炎发病的实际情况,并作为防治研究的依据。辨证施治是研究的热点,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提高疗效的关键。努力寻找对本病更为有效的防治方法,包括单味药及中药复方的研究,估计能有新的突破。在中医药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恰当结合有效的手术治疗以提高疗效,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尚德俊.中西结合治疗血检闭塞性脉管炎,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83,20
2 郑萍.上海免疫学杂志,1985,5(3):146
3 石晶华,等.北京中医,1991,4:54
4 李志海,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4):21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陈荣荣副主任医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