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放环后月经失调研究进展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2:58:53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40页(3279字)

宫内节育器(IUD)是各类避孕措施中较安全、简便、有效、价廉和不影响性生活的避孕方法,是中国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避孕方法之一,占全部避孕措施的50%以上。

由于IUD所引起的月经失调(包括月经过多、周期短和经期长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因此研究IUD引起月经失调的机理和治疗方法是目前计划生育中的重大研究课题。

20世纪30年代,IUD由德国传入中国,直到70年代以后才大量推广使用,中医历代文献中确无类似IUD避孕工具的记载,由IUD引起月经失调的病因和防治资料更无处查考。近代医务人员根据IUD引起月经失调的临床症状和阴道出血情况,分别参考“崩漏”、“月经过多”和“月经淋漓不净”等病证进行研究和治疗。

在病名方面,临床常冠以“环崩”、“环漏”或“环血”,以示区别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月经失调。1990年,戴德英已将“放环后月经失调”作为一种妇科疾病收载于《中医妇科临床手册》(第2版)之内,启示该病已引起妇科临床医生的重视,并展开研究。

引起放环后月经失调的病因比较复杂。

从1985年以后的报道资料来看,引起放环后出血的因素有以下几个:(1)放环前有贫血史、脏器功能损伤、妇科手术史或患子宫疤痕、息肉、子宫肌瘤的患者,放环后可引起月经失调。(2)IUD与子宫腔不相容,放环后往往出现环位下移或偏斜,导致月经失调。(3)IUD可影响子宫内膜,即由于IUD对子宫内膜的机械性压迫,使环所在的子宫内膜出现局部的水肿、充血、瘀血等情况而引起月经失调。(4)1985年白景文通过电镜观察子宫内膜,提示IUD引起子宫内膜出血的机制是一种慢性的消耗性的局部弥漫血管内凝血(局部DIC),导致子宫不规则出血。(5)近年来人们又提出IUD引起子宫出血机制可能与纤溶酶原激活活性增加有关。(6)1992年张金玉等认为,IUD引起月经过多与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增加有关,其途径有IUD作为异物刺激损伤内膜,增加前列腺素合成;或IUD引起内膜炎性反应,单核吞噬细胞释放前列腺素,同时单核吞噬细胞变性后释放溶酶体酶的磷脂酶A2,能促进前列腺素合成;或PGI2/TXA2比值增离。

中医参考现代医学研究资料,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进行摸索和研究,较多学者认为“瘀”是本病的基本病因病机。1987年,金守强比较全面地叙述本病的病因,认为IUD放置在子宫腔内,可视为金刃异物损伤压迫子宫脉络,使子宫局部气血运行失调,久之气血瘀滞,不循常道,行于脉外而为离经之血,血不归经,导致月经失调。

又因各人体质不同,临床有血热、气滞、宫寒等不同证型,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肝、脾、肾和女子胞。其后,1988年石则艳补充另一病因,认为术时消毒不严,导致湿热邪毒侵犯胞宫而发病。

1989年,刘正求认为对放置IUD有顾虑的妇女,在手术后容易产生忧郁恐惧或烦躁不安等情绪,导致肝气郁结、气血失于疏泄,促使气滞血瘀,血溢脉外而致月经失调。1991年,洪雁认为IUD置于子宫可导致血瘀,引起月经失调,更主要的是长期出血,气血亏损,脏腑功能失常,引起一系列虚损症状,终致“虚”与“瘀”夹杂,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治疗放环后月经失调,在20世纪80年代以辨证论治为主,到90年代有人提出辨病和辨证结合的治疗方法。根据病因治疗、按中医药周期治疗已报道的资料中有关分型论治和辨证论治方法如下表所列:

表1 放环后月经失调的分型和辨证论治

辨病论治也就是在专病专方的基础上进行随症加减,已报道的有几十首专方。如1982年李志峰报道用加味生化汤(生化汤加益母草)随症加减治疗50例,有效率达96%。1987年吴丕中报导三地汤(生地、生地榆、地骨皮、黄芪、白芍、黄柏、黄芩、炒栀子、川断、杜仲)随症加减治疗30例,有效率为93%。1990年李丹报道用环漏汤(茵陈、荆芥穗、炒黄芩、制苍术、滑石、益母草、茜草、当归、地骨皮、地榆炭、川楝子)随症加减治疗52例,总有效率为94%。1990年崔文秀用仙鹤草牡蛎汤(仙鹤草、茜草、炒白芍、生地炭、牡蛎、山药、海螵蛸、远志、香附、甘草、升麻),1991年张民夷用安冲汤(炒白术、生芪、生骨、生牡蛎、大生地、茜草、生杭芍、海螵蛸、川断),及李惠群用固冲安宫汤(山萸、熟地、煅龙骨、煅牡蛎、黄芪、益母草、全当归、白芍、海螵蛸、茜草根、川断、阿胶、荆芥炭)随症加减治疗放环后月经失调的总有效率都达100%。

提示中医对本病的防治已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已探索到治疗本病较有效的方药。

近代中医还有人提出根据病因治疗的方法,即从因论治。比较集中的有:(1)从瘀论治。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是“瘀”,由于IUD在子宫腔内机械性地刺激子宫内膜,促使环周内膜脱落加快,经血排出增多;另外此环又压迫损伤新生的子宫络脉,以致血流于脉外,成为离经之血,所以应采用化瘀止血的治法,常选用参三七、花蕊石、蒲黄、益母草等。

(2)从肝论治。根据“妇女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和“女子以肝为先天”的理论,认为本病初期以肝郁失疏为主,治疗不可轻忽疏肝、平肝、养肝、镇肝等法,方药常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左金丸等。

(3)从邪热论治。认为放置IUD的时间一般选择在经净后3~7d。

人工流产手术同时、中期妊娠引产后或足月产后3个月等时间放IUD,因有人流手术出血、月经失血、产时失血以及哺乳等因素,使产妇有不同程度精血耗伤,胞宫虚弱,同时手术操作损伤胞宫或胞络,手术消毒不严,容易招致病邪入侵并留滞于胞中,郁久化热,冲任受损,出现月经失调并伴腹痛、低热等,故主张采用清热凉血、活血调经之法,可选用五味消毒饮或大黄调经汤(地黄炭、生地、熟地、制香附、云苓、巴戟、炒地榆、当归、柴胡、蒲黄、炒阿胶(研吞)、元大、焦黄柏、炙芪、三七粉)治疗。

随着人们对月经生理周期性调节的深入认识和中医药周期疗法的运用,有人也主张在治疗放环后月经失调时采用周期疗法。

1988年,王恒等报道按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治法,如在月经期用活血祛瘀调经法,以加速子宫内膜剥落;卵泡期用补气生血、调理冲任法,以促进卵泡生长。在排卵期又用活血通络,促排卵法,促使卵泡排出:在黄体期用调补脏腑冲任法,促使黄体良好发育。

1988年,吴喜荣观察到有些妇女的子宫与IUD不相容,子宫因环的刺激引起强烈收缩,促使环位异常而引起月经失调,主张对这类妇女可用安胎药治疗,稳定IUD在宫腔内的正常位置,并消除子宫对环的排异作用,因此安胎良方寿胎丸被用于治疗放环后月经失调而获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泉清.生殖与避孕,1981,1:3

2 李志峰.浙江中医药杂志,1982,1:32

3 白景文,等.计划生育六五科技攻关成果论文摘要汇编,1985,28

4 金守强.新中医,1987,9:15

5 石则艳.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8,1:33

6 洪雁.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1,15(5):20

7 刘正求.中医杂志,1991,32(8):30

8 张金玉,等.中华妇科杂志,1992,27(3):167

(上海曙光医院戴德英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