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男科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45页(3274字)
用中医理论认识和研究男性生理、病理、养生、优生和防治男性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研究的对象是男性,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包括男性的生长与发育、生理病理、诊治规律、养生优生、男性特有疾病的诊疗、护理以及运用中医方法研究生育、节育与不育等,重点是男科疾病的诊治。
中医男科学直接受中医理论的指导,并与内、外、泌尿等科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密切联系。因此,研究中医男科学不仅要具备该学科的专门知识,还要学习和运用其他中医学科乃至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男性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技能。
中医男科学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而其历史渊源则要比现代男性学早两千多年。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从男性的性生理、性特征、性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男科疾病及其病因、治法和男性性保健等方面作了一定论述。东汉《伤寒杂病论》则开创了男科疾病辨证论治之先河。继此以后,古代许多医家从不同侧面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男科学。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男科一直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更无完善的专着问世。1985年,王琦从临床实践和理论构建两方面开始创建中医男科学的工作。1986年,秦国政提出应建立中医男科科学体系。1988年,王琦等主编的《中医男科学》的出版,构建了中医男科学体系,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诞生。1990年,王琦主编的《中华中医男科学丛书》的出版,则从深度、广度等方面进一步充实、完善了男科学内容。近年出版各种男科学着作达数十种,包括古代房中术的文化研究、临床、方剂、性学专着,反映了中医男科学的总体水平。
中医男科学虽形成较晚,但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已取得可喜成绩。
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男科学术内涵。
近年来,男科理论研究主要从事九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挖掘整理古籍精华及医家经验。
不少研究者阐述了《黄帝内经》等古籍对男科的认识和贡献,总结了金元明清一些医家男科证治经验,对古代性医学、性药学、节育中药、男科用药等理论问题作了探讨。二是阐释男性生理与解剖知识。
一些学者对男性衰老生理特点、男子冲任督脉起源、男子血室与精室、睾丸具有脏与腑双重功能等的阐释,丰富了男科生理的研究内容。三是探索男科时间医学。
王贵林等研究发现,血浆睾酮浓度至春始逐渐上升,至夏初最高,此后又逐渐下降,秋季最低,其季节性变化与人体阳气随四时变化而盛衰的消长规律十分相似。阳痿的发生也有一个年节律,秋季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冬季和夏季,春季最低。四是探索男性养生与优生方法。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男性性保健与养生、优生等进行了探讨。
秦国政明确指出优生非惟女方,男性亦至关重要,并将男子保精养生和优生的方法分别归纳为10项措施和5项原则。五是多角度探讨病因病机。近年依据新的临床实践,对男科病因病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观念。
对男科精淤、痰病、肾精淤、瘀证、郁证、精脱动风等的深入探讨,提高了病因病机研究的整体理论水平。实践证明,精血瘀滞、痰凝、湿阻、热毒、酒毒等实邪是构成男性病的主要病机,而非独肾虚。传统治疗阳痿,多补肾壮阳,但验之于临床,多有无效者。
1985年王琦首次明确提出“阳痿从肝论治”的观点,突破了“补肾治痿”的定式。之后,从脾胃、从心、从肺、从脑与三焦、从经络、从宗筋等论治阳痿的探索相继报道。
不育一病也已从单一的“肾虚精冷”扩展到“痰、湿、瘀、毒、热”等。六是拓宽中医诊治男科病种范围。
《中医男科学》涉及病种40个,《中华中医男科学丛书》增加到73个。零星增治病种的报道也在不断增加。
七是对疾病诊断的研究出现了新的模式。对古代某些比较笼统的病名多进入微观诊断,对比较含混的病名多不采用而代之以内涵外延明确的病名,对古代未作记载的现代病名直接吸收,并利用现代检测手段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方法制定了一些男科病诊断标准。
八是辨证思路开阔,从单纯的辨证发展到辨证、辨病、辨证加辨病等多种方法。
九是治则治法研究不断深入。其研究已经跳出男科治法重在补肾的框框,或补,或通,或通补结合。董其圣还认为,男性生理病理过程中都存在着动与静这一对矛盾,必须调其偏颇以达平衡。
其他如专病专方专药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等,均为男科辨治增添了新的内容。
临床研究突破了原有单一的传统方法,采用现代研究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结合,不断引进、移植、扩大、创新。
主要有5个特点。
一是大中样本的临床调研、研究增多,表明临床研究注意到科学方法。如侯果圣等用三育散治疗不育症9826例的观察、王根基对513例阳痿分组治疗的研究、李彪对不育症治疗进展进行的归纳、分析、整理的研究等。二是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
王琦对自拟王氏生精汤提高人精质量进行的电镜及光镜的观察研究,发现该药能使精子发生的病理状态转变为常态,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了电镜下治疗前后精子形态结构的变化。刘秀德等对不育患者精子的观察研究发现,用中药治愈的患者,精子膜表面麦胚凝集素受体明显增多、功能增强,精子膜蛋白质大分子疏水区大分子对荧光强度接近正常。三是治疗手段多样化。除中药内服外,还有针刺、艾灸、按摩、气功、电针、电针加灸、挑治、耳针、割治、药浴、中药注射、中药喷洒、肛门栓塞、热熨、薰洗、敷贴、脐疗、涂擦、打灯草等,运用中医理论指导研制的理疗仪器也正逐渐运用于男科临床。四是临床疗效不断提高。五是临床研究与电脑技术相结合,研制出了电子计算机诊治男性不育的专家系统。
实验研究,推动并指导临床研究的深入。马立正、赵伟康等分别研究了填精补肾药对动物性腺轴的作用,发现中药的作用既可在靶腺(睾丸)以上,又可在靶腺以下,并对中枢系统呈双向调节作用,其性激素和性激素样作用对前列腺、睾丸等均产生作用。
王秀萍等对不育与发锌关系的研究,发现不育者的发锌明显低于正常人。郭连澍、肖永新分别对补肾壮阳药治疗不育的机理作了药理研究,发现该类药能明显提高精浆中锌水平、精子密度、精子成活率。内藤善文对肾气丸的研究发现,该药方能改善睾丸、附睾血液循环,能使前列腺的二氢睾酮感受器的结合部位增加,能收缩输精管,从而提高睾丸造精功能,促进精子的成熟与运输。郑东平等对肾虚睾丸损害进行了动物模型研究,发现中药可以扭转腺嘌呤导致的动物睾丸损害过程。
实验研究还发现棉花子、雷公藤、七叶一枝花、蚯蚓、苦参、油茶籽、大蒜、土贝母、慈姑、猪胆汁等一些中草药具有杀精作用。
由于中医男科学具有辨证论治与辨病辨证相结合、整体调节与因人制宜以及治疗手段多样和有丰厚的医籍宝藏作为发展基础的优势和特色,因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进一步充实完善,并为防治男性疾病,保障男性身心健康以及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作出进一步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琦.天津中医,1985,5∶15
2 秦国政.中医药信息报,1986,9(8)
3 王琦,等主编.中医男科学.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8
4 王琦,主编.中华中医男科学丛书.:华夏出版社,1990
5 王琦,等.江西中医药,1990,2∶11
6 王贵林,等.中医杂志,1990,7∶48
7 秦国政.新中医,1990,8∶1
8 刘秀德.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9∶19
(中国中医研究院王琦教授、云南省镇雄县中医院秦国政主治医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