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疟原虫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3:04:22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334页(3523字)

疟原虫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疟原虫生物学知识,而且在疟疾的化疗、免疫和病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因而大大地扩展了。

鼠疟原虫作为疟疾各方面研究的实验模型是最经济的和最容易获得的。

1948年文克和利普斯(I.H.Vineke & M.Lips)正式报告在非洲扎伊尔加丹加地区发现伯氏疟原虫以后,引起了全世界疟疾学家群起研究此疟原虫,仅仅10年之间,有关这原虫的研究论文达500余篇。这个发现可以说是疟疾实验研究的里程碑。

自此以后,比、法、英等国又发现了3种鼠疟原虫,即文氏疟原虫,夏氏疟原虫和约氏疟原虫。

并且文氏疟原虫除指明亚种以外,尚有3种亚种,即P.v.lentun,P.v.petteri和P.v.brucehwatti;夏氏疟原虫,除指明亚种以外,尚有1种亚种,即P.c.adami;约氏疟原虫除指明亚种以外,即P.y.killliki和P.y.nigeriensis。所以到目前为止鼠疟原虫公认4种,共有10个亚种(包括指名亚种)。

虽然鼠疟原虫的分类一向有争议,但自从卡特和沃林克(H.Carter &W.walliker)运用电泳方法研究这些疟原虫红内期的同功酶以后,对于上述种和亚种的分类,大家的意见渐趋比较一致。

(1)伯氏疟原虫。1946年文克在扎伊尔加丹加省高山森林里发现一树鼠寄生有一种疟原虫,经检查,文克和利普斯于1948年正式命名为P.berghei。此种树鼠鉴定为Grammoys surdaster,是一种丛林中树上生活的树鼠,体长约10cm,在离地2.5m的树穴中能找到,也常能在地上行走。Praomys jackson和Leggacla bel laye亦可为伯氏疟原虫所感染,但不普遍。约利(M.Yoeli 1965)初次用子孢子试验,树鼠最为敏感,幼稚大鼠和仓鼠次之,小鼠最差。

范登堡(J.P.Vanderber,1968)等报道树鼠中有48%的子孢子发育为红前期,幼稚大鼠有15%的子孢子发育成红削期,而小鼠反有2%的子孢子发育成红前期,其红前期的大小,释放裂殖子的数量也不同,努圣兹维(R.Nussenzweig,1966)等将感染有子孢子的斯氏按蚊研磨离心沉淀,在4℃条件下,腹腔接种250000子孢子给树鼠、幼稚大鼠、仓鼠和小鼠,结果和约利所报道一致;树鼠最敏感,幼鼠大鼠和仓鼠次之,小鼠最差,动物感染率分别为100%,98(80~100)%,94(80~100)%和35(175)%。陈林等(1981)用伯氏疟原虫(ANKA株)感染c57BL,615,ICB/JCI,SMMC/B,SMMC/C和昆明株等6株经尾静接种子孢子,C57BL,615和IBC/JCI易感性在85%~93%之间,SMMC/C和SMMC/B在45%~65%之间,昆明株仅26%。由此说明不仅各鼠种对伯氏疟原虫的子孢子敏感性不同,就是同一种小鼠,由于品系(株)不同敏感性也有差异。

不同品系的小鼠对输血感染伯氏疟原虫,其动物阳性率都为100%,但其疟原虫感染率和感染过程有所不同,例如格林伯格和肯德里克(J.Greebergh NI & L.P.Kendrick,1957)用6个近交小鼠经输血感染伯氏疟原虫,结果Swiss株第1周原虫血症达到高峰,c57BL第1周原虫血症中等程度,但鼠存活时间最长,STR株的原虫感染率最低。

戴祖瑞等(1983)报告伯氏疟原虫(ANKA)输血感染c57BL,615,ICR/JCL和SMMC/C株小鼠,阳性率也均为100%,感染6h后,即可出现原虫血症,原虫血症密度也基本相似,并都在18d内死于原虫血症。

亚(M.L.Ramaiya,1988)应用不同动物的红细胞进行伯氏疟原虫体外培养,结果培养至96h各种动物红细胞原虫感染率(%),小鼠为53.47±0.64,田鼠为61.13±2.39,大鼠为15.67±4.32,天竺鼠为10.05±2.83,为止3.8±0.20,其它动物的红细胞原虫感染率仅为0.2~4.40;并且在田鼠、天竺鼠、猴、大鼠和马的红细胞中,可连续4周以上稳定性繁殖。

(2)约氏疟原虫。1965年兰多(I.Landau)等在中非,从野外扑到的另一类树鼠(Thamnomy rutilans)中找到这种疟原虫。

约氏疟原虫经输血或子孢子途径均易感染所表现的差异性更明显。

沃里(M.Wery,1968)用2株小鼠进行比较观察,指出BALB/C株比Theiler’s origial株较敏感。

金(M.E.king,1972)等用Ha/ICB鼠株实验,动物阳性率为100%。芬克(E.Fink,1974)用NMRI鼠株静脉接种约氏疟原虫(17X株),动物阳性率97.3%。

黄家章(1983)用约氏疟原虫(BY265)子孢子腹腔感染9株纯系小鼠和1株远交小鼠,比较出SMMC/C纯株最为敏感,动物阳性率为100%,呈现前期(Perpatent Period)平均为4.22d,并且各鼠出现的时间比较一致;输血感染10株小鼠均为100%。高兴政等报道约氏疟原虫在裸鼠与ICR纯系小鼠体内发育不同,红细胞原虫感染率上升幅度小,死亡日期明显推迟,裂殖体率低,每个裂植体数少,但多感染率和配子体率都高于纯系小鼠。

(3)文氏疟原虫。文氏疟原虫的指名亚种(P.v.vinckei)的自然宿主疑为G.surdaster,其它几个种亚种的自然宿主均可能为T.rutilans。文氏疟原虫输血和子孢子均易感染小鼠,但对大鼠、棉鼠和仓鼠不易感染。如巴福特(J.M.Bafort,1971)用文氏疟原虫子孢子(P.v.vinkei)感染各种鼠后指出小林姬鼠(Apodemus syiraticus),狩猎田鼠(Microtus agerstics)和小石鼠(Chethrionmyw glareolus)是敏感的;Mastomys(Praomys)natalensis,Peromyscus maniculatus,Sigmodonhispidus和Acomys cahiriseus为中等度敏感,显示出了某种程度的抗性;而大白鼠,拟灰仓鼠(Cricetus gririnus),肖氏沙鼠(Meriones shauj),长爪沙鼠(M.unguicuiatus),金塔沙鼠(M.pyramidium),尾鼠(Lagurus lagrus),似伏兔(Lepus conicubes)和豚鼠(Caviacobaya)是不敏感。

(4)夏氏疟原虫。夏氏疟原虫的自然宿为T.rutilans,在森林中除自然宿主T.ruilans敏感外,还对Mastomys coucha和Hybomys umivittatus敏感。

大白鼠、仓鼠和豚鼠均不敏感,但小鼠不论输血和子孢子均易感染。

在自然界P.berghei的唯一蚊虫媒介是Anopheles dureni,同时也是P.v.vinckei的媒介;而其它鼠疟原虫尚未在自然界找到蚊媒。

在实验室所有的鼠疟原虫均十分易感斯氏按蚊。另外P.berghei的实验媒介尚有A.I.atoparus和A.dztecus等;但A.albimanus,Aedes aegypti和Culex salinarius却不敏感。

P.yoelii的实验媒介尚有A.sundaicus而A.I.atroparvus,A,b.balacensi和A.quadr imaculatus不敏感。

由于各种鼠疟原虫来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实验室宿主的不同易感性,在实验室培养驯化须适应各种非自然宿主,可在生理、毒力等方面产生变化。甚至在遗传上可产生基因突变,还有营养、宿主年龄等因素,因此要叙述一个标准(典型)的生活史过程比较困难。

一般来说,子孢子进入宿主,红前期发育大概需2d左右,红细胞期裂殖增殖周期需24h左右红细胞感染后原虫密度急剧或逐步地上升,达到高峰后突然或徐步地下降,宿主死亡或转入隐性感染。蚊媒叮吮宿主,吸入配子母体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孢子增殖大约需10~14d左右。

(空军总医院黄家章副研究员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