绦虫病与人体囊虫病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3:07:56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396页(3094字)

绦虫又称带虫,属扁形动物门绦虫纲,营寄生生活。

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体长,分节或不分节。绦虫中的带绦虫和人蛔虫、人蛲虫在中国古代统称为三虫,是最早记载的一些人体寄生虫。由于在带绦虫患者大便中时常发现脱落的节片,故被称为“寸白虫”。带绦虫在中国主要有带绦虫(1782),又称肥胖带绦虫、牛肉绦虫、无钩绦虫。

由Goeze于1782年鉴定为独立种。带绦虫(1758)又称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有钩绦虫。二者在形态和生活史上都很相似,但牛带绦虫的中间宿主是牛,而猪带绦虫则是猪,它也可成为中间宿主而导致猪囊虫病,又称猪囊尾蚴病。

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均呈世界性分布,在多吃牛肉,尤其是在养有吃生的或不熟牛肉习惯的地区或民族中可成为流行,而在一般地区则仅有个别、偶然的感染。在养猪的国家几乎都有猪带绦虫的报告,但以卫生条件较差的国家较多见,在中国以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一些省份多见。已知该病在中国吉林、黑江、辽宁、内蒙、云南、广西、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新疆、贵州、安徽、四川、福建、湖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25个省、市、自治区有发生或流行。

该病在人和畜间患病率悬殊很大,重点调查,有的地区牛肉绦虫患病率在5.1%~70.7%,猪肉绦虫患病率在0.65%~6.0%;囊虫猪检出率高达10%~30%,囊虫牛检出率高达35%~40%。人体囊虫病患病率约在0.03~0.05%。

绦虫感染者多无症状,或有轻度腹痛、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以大便中带有绦虫节片为常见临床表现。牛带绦虫患者更常自肛门逸出绦虫节片,5%~46%可显示中等程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但嗜酸性细胞也偶有达20%~30%者。

猪带绦虫病人的后患是常(42.7%~62.89%)并发囊虫病。

人体囊虫病患者造成感染的原因有3点:(1)内源性自身感染;(2)外源性自身感染;(3)异体感染。

牛、猪体内的囊虫感染与人群中的绦虫病及囊虫病呈正相关。囊虫可寄生于人体四肢躯干肌肉、心肌、膈肌、脑、眼等组织器官,造成多种损害。临床资料表明,巨量囊虫感染可引起囊虫性假性肥大型肌炎,患者呈超力体型,走动无力。囊虫可寄生颅内任何部位,造成严重危害,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多变。依据囊虫寄生颅内的部位、数量、时间的不同,1985年11月郑州全国14省区囊虫病防治研究讨论会,将脑囊虫病分为7型:(1)癫痫型以癫痫为其突出症状,发作形式可为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或局限性发作,一个病人可以有两种以上的发作形式。(2)高颅压型患者以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眼底视乳突水肿、脑脊液压力增高等为突出症状。如囊虫寄生在3、4脑区,患者还表现为强迫头位,布鲁氏(Brudzinski)征阳性,脑室造影可显示有囊虫寄生。另一部分病人气脑造影可发现颅底蛛网膜粘连,造成脑积水。

(3)癫痫合并高颅压型患者既往有癫痫发作又合并颅压增高症状。(4)精神障碍型患者以精神错乱、幻听、幻视、语言障碍等为突出症状,严重者可产生痴呆。(5)癫痫合并高颅压及精神障碍型患者癫痫发作、高颅压、精神障碍3种症状均有之。(6)脑炎脑膜炎类型患者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表现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有炎性改变。(7)神经衰弱型表现有轻微头昏、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症状、客观检查脑部有囊虫寄生者。血或脑脊液免疫学检查阳性。

囊虫可寄生于人体眼睛的眼底、玻璃体、结膜下等部位,以眼底、玻璃体内囊虫危害最大,可使人失明。心肌囊虫可引起心电图改变。

云祥(1992)实验研究表明,猪体一次大量或重复感染绦虫卵后,幼虫在宿主体内出现发育不齐,有滞育现象,一旦宿主内环境发生改变可使滞育的幼虫又得到发育成为囊尾蚴。

囊尾蚴在猪体发育成熟的时间应为60~70d。这正是临床上所见到一些囊虫病患者,以吡喹酮治疗后隔一段时间又有新的囊结出现的原因。亦正是临床上为什么要间歇以吡喹酮进行多疗程治疗的科学依据。

绦虫病的临床诊断,多年来以大便中发现绦虫节片为依据。近年来在免疫学诊断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应用间接血凝(IHA)、ELISA试验、圆斑ELISA试验检查血清循环抗原法取得一定效果,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过筛或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符合率在90%以上。

间接血凝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低于ELISA试验,但后者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并与包虫病有交叉反应。

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的免疫印迹法有较好效果,26KD且带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西安医大报道斑点免疫结合试验(DIA)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都稍高于ELISA法,且操作简便快速。

首都医学院(1990)报道采用抗原圆斑ELISA试验,囊壁抗原交叉反应率最低,而囊液抗原的敏感性优于头节与囊壁。南京军事医学研究所(1990)报道的抗囊虫循环抗原(CA)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发现血清用胰酶消化后阳性率可提高15%。另外,还对囊虫病特异诊断提出了新的方法。在解决交叉反应方面有所突破。哈尔滨医大(1990)首次用高压液相色谱分析制备猪囊虫抗原的研究,选择出CF2Ag和CS4Ag两组很有诊断价值的抗原成分。免疫学对诊断脑囊虫病有一定价值,但不能对囊虫病的病程进行肯定的分期诊断,其敏感性与特异性还有待于继续研究和提高。

在70年代CT未问世前,脑囊虫病诊断多靠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诊断准确率很低,CT在临床上的应用是一大进展,对脑囊虫病的诊断起到较大的帮助作用,不仅对囊虫在脑组织的部位和数量作出诊断,又可对药物疗效作考核。CT可确诊大部分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囊虫,也能诊断混杂期。马云祥(1981)报道诊断符合率在80%以上,在诊断钙化型方面优于核磁共振(MRI)。MRI分辨力明显优于CT,MRI可将脑囊虫明确分为:活动期、退变死亡期、非活动期、混杂期。

CT和MRI的问世使脑囊虫病诊断的准确率大大提高。

在虫苗研究方面,甘肃省张掖市(1982)猪囊虫病免疫小组,应用全囊虫匀浆为免疫原的Q83虫苗对猪进行免疫接种,经小规模试验观察显示出可喜苗头,完全保护率可达91.39%。

可惜未能继续进行下去。

在治疗研究方面,绦虫病的治疗应用槟榔、南瓜子、杀绦灵(仙鹤草根芽浸膏)取得相当满意效果,治疗率可达95%以上。

囊虫病治疗既往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原西德拜耳药厂(1975)合成吡喹酮之后,使得囊虫病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河南省卫生防疫站马云祥等(1984)在国内首次应用吡喹酮每公斤体重180毫克,连用9d为一疗程,治疗脑囊虫病450例获得成功,治疗率为65%,国内其他学者也取得同样满意效果。嗣后,又有丙硫咪唑治疗效果亦相当好,且副反应轻。两药可使虫体液化吸收,但在治疗中约有5%~10%的患者颅内可出现钙化点,成为患者脑内残存的癫痫源,原因尚不清楚。

预防本病需实施“驱绦灭囊”并重的方针,采取驱除人体绦虫,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驱、检、管、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可取得防治绦虫病与囊虫病的良好效果。

(河南省卫生防疫站马云祥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