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孢子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398页(3468字)
由隐孢子虫(CS)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
1912年E.E.Tyzzer首先从鼠体发现微小隐孢子虫,分类上属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真球虫目,艾美尔亚目,隐孢子虫科,隐孢子虫属。自1976年尼姆(F.A.Nime)首次报告人体病例后,六大洲报告病例日益增多,哺乳类、鸟类、鱼类和两栖类等近40余种动物均可感染。
1986年中国陈义民等也发现牛体感染。1987年自韩范等首先报道国内人体病例以来,全国已有10余省市报道了近400例病例。
CS现被列为AIDS的常规检验项目。
CS主要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由宿主细胞形成的寄生空泡内。
宿主吞食卵囊后,子孢子在消化液作用下从囊内逸出,附着于肠上皮细胞,发育为滋养体→Ⅰ型裂殖体→第一代裂殖子→Ⅱ型裂殖体→第二代裂殖子→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卵囊。卵囊有薄壁和厚壁两种。薄壁卵囊的子孢子逸出再侵入肠上皮细胞,使自身体内重复感染;厚壁卵囊孢子化后排出体外,具感染性。其生活史约需5~11d。用人源卵囊感染BALB/C小鼠或接种到人胚肺细胞和猪肾细胞中培养,也可完成生活史。
CS卵囊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3~5μm。
囊内含4个月牙状子孢子,大小为1.5×0.75μm,核1个,位于虫体后部。残余体1个,由颗粒状物和1个空泡组成。
人对CS普遍易感,2岁或5岁以下婴幼儿及免疫损害者更易感。
1986年阿尔珀特(G.Alpert)等报告美国费城某日托中心的一次腹泻暴发,CS感染率达65%。1987年雅诺弗(L.B.Janoff)等报道美国同性恋AIDS患者中,CS腹感染率为28%,海地AIDS患者约半数受染。腹泻患者感染率腹泻患者CS感染率在发展中国家为3%~13%,发达国家为0.6%~7.3%。
国内腹泻患儿中CS感染率为1.36%~13.3%。一般认为CS病在男女间无明显差异,温暖潮湿季节多见,农村比城市多,沿海港口城市比内地城市多,卫生状况差及畜牧区多见。
CS病人粪便和呕吐物中含卵囊,这是主要的传染源。
带虫者排出卵囊,亦是重要传染源。
哺乳类动物卵囊可感染人,但动物纲间不交叉感染。日托中心和家庭内可聚集发病,接触病人、病畜后的人群及医护人员感染率较高,提示人际间接触是重要传播途径。
1987年美国佐治亚西部发生肠类流行,自来水中找到卵囊。1987年奥格思(J.E.Ongerth)在美国华盛顿州和加州主要河流均发现卵囊。迄今已有多起水传暴发CS腹泻的报告。经卵囊污染的食物传播虽有可能,但尚未得到证实。
经空气和胃肠镜传播的可能性亦有报道。
CS的致病机理很可能是多因素的。感染CS后,大都发生水样便,无炎性细胞与血液,提示腹泻属于分泌性或毒素性,但未检出毒素。CS寄生的肠粘膜表面可出现凹陷,或呈火山口状,肠绒毛萎缩,变短变粗,或融合、移位和脱落,上皮细胞出现老化和脱落速度加快现象。导致肠粘膜表面积的缩小,多种粘膜酶的减少,而影响消化吸收都可能是腹泻的重要因素CS病的临床症状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功能与营养状况。免疫正常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急性水样腹泻,多呈自限性过程。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或厌食、口渴和发热亦较常见。免疫受损者感染后,通常症状多,病情重,持续性霍乱样水泻最为常见。
对本病的保护性免疫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数认为以细胞免疫为主。凡细胞免疫正常者均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腹泻,病程短暂,粪中卵囊较少,排出时间亦短。
而细胞免疫缺陷者则为慢性持续性腹泻,病程长,排出大量卵囊。
1984年海因(J.Heine)等报道,摘除胸腺而缺乏T淋巴细胞小鼠,不能清除感染虫体,而胸腺正常鼠则表现为一过性感染。姚福宝等1989年测试约25例感染者,显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基本正常。
已报告的有免疫活性感染者均能自发消除感染,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则表现为持续感染状态。1990年拉克塞(M.A.Iaxer)用ELISA显示,21份儿童血清中抗卵囊特异性IgA、IgG和IgM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
IFA显示抗体的结合位点在卵囊壁或子孢子内。作者用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DTH)试验检测,发现实验组特异性抗体反应均高于对照组,而6周内DTH均低于对照,认为该免疫反应可能是一种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病人易患本病,说明体液免疫也起一定保护作用。
1976年尼姆最早采用肠组织活检虫体。
1978年波伦茨(J.Pohlenz)等首先在牛粪中发现卵囊。1980年齐波里(S.Tzipori)以吉氏液染色法从人粪中检出卵囊,从而建立了无创伤性诊断法。但此法不能区分卵囊和酵母。1983年后发展的全胺-酚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沙黄-美兰染色法,这3种方法是公认的较好的方法,但存在非特异颗粒应注意鉴别。
1990年韩范等将以上方法加以改进,提出金胺-酚染色-改良抗酸复染法,敏感可靠,为国内大多单位所采用。对与病人病畜接触者,复查治疗后患者等,采用浓集法如蔗糖漂浮法、甲醛-乙醚沉淀法可提高检出率。
国外已有IFA、ELISA和单克隆抗体等免疫方法用于诊断。其中单克隆萤光抗体法较敏感特异,在萤光镜下卵囊发出黄绿色萤光。1987年加西亚(L.S.Garcia)报道单克隆萤光抗体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可检出只有几个卵囊的标本,敏感性至少比普通抗酸法高10倍,且观察快速。作者1988年以卵囊单克隆抗体为第一抗体的间接免疫萤光法检测卵囊,其效果比所报道的任何方法均敏感、特异。
但这些方法所用试剂昂贵,限制了广泛应用。用IFA和ELISA等已在有免疫力和AIDS患者中检出CS的特异性IgG、IgM和IgA抗体,其滴度在感染后6~8年内升高,次年下降。
这对流行病学调查有意义。1988年米德(J.R.Mead)等用蛋白印迹法发现CS感染牛、马及人恢复期血清能识别一种20KDa子孢子抗原,且人血清识别能力一年后仍很强。提示20KDa抗原的血清反应可作为是否感染CS的标志。
至今尚无治疗CS病特效药物。
国外已筛选60余种抗生素、抗原虫药,大多无效或疗效有限。1979年魏斯伯格(W.R.Weisburger)等证实螺旋霉素有治疗效果,被推为临床治疗的首选药,但后来报道疗效并不一致。
1985年索阿韦(R.Soave)等在少数AIDS和CS患者中证实α-二氟甲基鸟氨酸有减轻腹泻效果。但毒性太大。基姆(C.M.Kim)1987年用6-氨基-9-(2-氯-6-氟苯基)嘌呤治疗实验鼠,有显效。1987年韩范等首次国内试用大蒜素,治愈率达85%~100%,无明显付作用。1991年雷格(J.E.Rehg)等筛选23种磺胺,仅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二甲氧基嘧啶对免疫抑制鼠有治疗兼预防效果。对免疫缺陷者一般需要包括全肠胃外营养在内的强有力的支持疗法。
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应尽快停药。1987年佩普(J.W.Pape)等报道母乳育儿的CS发病率明显低。高效免疫的牛初乳、牛乳球蛋白及牛转移因子亦在临床试用,可减轻CS患者临床症状。
1990年蒂利(M.Tilley)等虽用蛋白印迹法证实牛初乳纯化免疫球蛋白IgA、IgM、IgG1及IgG2可识别卵囊和子孢子抗原,但动物试验保护效果往往不明显。1989年阿罗伍德(M.J.Arrowood)等制备3株CS单克隆抗体,其中2株能识别20KDa表面抗原,另1株能识别多种表面抗原。用新生鼠做保护试验,只有混合使用才能明显降低CS密度。加强人、畜粪便管理,防止卵囊污染环境。对病人应隔离并全面护理;污染器械应高压消毒。
65~70℃加热30min,冰冻、10%甲醛、5%氨水或漂白剂均可杀灭卵囊。
人们研究CS病已获较大进展,今后扩宽研究CS病流行病学,掌握其流行特征和规律,揭示其主要传播途径;建立简易的体外连续培养技术或实验动物模型,积极阐明CS病致病机制,深入探讨免疫机理,以及研制和寻找特效药及疫苗的开发,这些仍将是尚待开垦的领域。
(福州梅峰南京军区医校黄国城撰;韩范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