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计量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95页(3411字)
传播声波的媒质有气体、固体和液体,相应的分支学科分别称为空气声学、超声学和水声学。
因此,目前声学计量主要内容包含空气声(电声)计量、听力计量、超声功率计量和水声(水下电声)计量等4个方面,其中以空气声计量内容最为丰富。它涉及人们的听觉,如用于改进房间的音质和放声系统的高保真度;用于测量噪声并加以控制以及改善人们的的生活环境等。它对声频和电声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水声计量主要用在军事方面,如海军兵器中的声纳、水雷和鱼雷等,在民用上用来导航、捕鱼、研究海洋、地质地貌等。
超声计量用来检查材料质量,了解化学反映过程,提高金属冶炼质量,测量温度、高度、硬度和液体厚度、节能、人工降雨、农业生产以及人体的诊断和治疗上。听力计量用来对机器操作人员的听力作定期普查,对人耳采取保护措施。
为了进行正确的测量,就需要建立听力零级标准。
从中国商代随州的曾候乙编钟在世界上率先采用十二音律,伽利略研究了弦振动规律,牛顿提出了波动理论,到经典的瑞利所着的《声学理论》的发表,声学已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到20世纪后,随着无线电的发明,电子管的出现以及物理学其它分支(如量子理论、固体理论、低温物理等)的出现,不但使得声波的产生、接收及声学的测量技术产生了飞跃,而且使声学理论形成了许多声学分支和边缘学科,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声学测量问题。
首先是空气声计量。20世纪初,贝尔发明了用于电话机的碳粒传声器首次把声波转换为电信号。不久,由于电子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测量各种频率、波形和强度的声波,从而奠定了近代声学基础。
在声学中,声压、声功率和声强是3个重要的基本参数。由于直接测声功率和声强比较困难,因此常常通常测量声压来简接测功率和声强。而要准确测出声压就必须用灵敏度经严格校准的传声器,瑞利盘曾用来作传声器的绝对校准;也曾使用过热线法作声压的绝对测量。
近年来,校准传声器声压灵敏度用耦合腔互易法,由于不少声学测量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该方法为国际标准化组织所采纳,建议作为传声器绝对校准的标准方法。使用此方法,若在腔中充以氢气,则其校准频率范围可达50~100kHz,不确定度约±(0.05~0.1)dB。自由场互易法用来校准声场灵敏度,频率在20kHz以下,不确定度约±0.2dB。此外尚有使用于现场校准的标准声源法,其校准频率为250Hz,不确定度为±0.2dB。
声学测量技术的发展有赖于采用新的先进的测量设备,与电子测量仪器一样,声学测量仪器也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3个发展时期。过去测量声波都是模拟式电子仪表,测量速度和准确度受一定限制。60年代初,由于计算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出现了数字式仪表,以微处理机为中心的测量仪表不但实现了小型化、多功能,而且由于采用了快速傅里叶算法而实现了实时分析,出现了一些新的声学测量技术和分析方法。例如实时频谱分析、声波测量、声污鉴别、瞬态信号分析等。
对于声压测量新方法的研究,有人提出用激光测量传声器膜片的振幅以确定声压值的办法。
澳大利亚国家标准实验室以测量质点速度的方法替代声压的测量。
其次是水声(水下电声)计量。校准水下电声换能器的技术和工艺大约是在1947年开始的,当时在美国建立了水声计量研究所(USRL),由Maclean和Cook各自独立提出利用互易原理校准水下电声换能器的方法。1942~1945年间,USRL和哈佛、加州两大学已形成了在浅水湖和水池中作互易校准的实施程序。
1945年以后,已能对小型水听器进行校准,频率范围从2Hz到2.2MHz。当要求静水压可变时,其校准能力为:频率只能在2~100Hz,耐静压仅0.61~0.71M标准气压。
这时的标准水听器作为“标准”来用,都不理想。
到1950年初,水声计量工作的成果,除在湖泊、水库和水池中对水听器作校准外,美国水声计量研究所基准处(USRD)还建立了加固容器以及低频1kHz以下的“K”系统(700m水深)和管状加压容器“J”系统(7000m水深)。
此外,原苏联、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欧洲的英、法、德、意和荷兰等都早已建成本国的水声声压基准装置。
中国水声声压基准装置有3套:1Hz~3.15kHz为出封腔压电补偿法装置,不确定度为±0.7dB;2~100kHz及高频水声声压装置,0.1~5MHz,不确定度为±(0.9~1.1)dB。
中国发展规划中还拟于1995年前,建成管状加压校准系统(1000m水深)。
以往的水声计量都是建立在稳态信号基础上的。
自80年代以来,USRD用“斜坡”式瞬态信号上传递函数求换能器的接收灵敏度与发送响应;uSRD还利用高分子聚合物PVF2压电滞膜作接收器,刚性的PC塑料作挡板,构成了比Trott近场基阵简单、低价、质轻的平面聚焦基阵,用于校准高分辨率声纳接收基阵。
再次是超声功率计量。
超声的形成期早在1830年,当时F.Savart用hI齿轮产生了频率为2.4×104Hz的超声,1912年震惊世界的Titanic号船沉没促使科学家P.Langeviin致力于水下超声作为侦察的手段,1927年R.W.Wood发表对超声能量作用的实验报告,为今天称为功率超声学这门学科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超声学研究的大规模开展则始于1956年12年科学规划后,经过30年的历程,已建立了超声功率基准装置及检定系统。
采用辐射压力法,其中瓦级和毫瓦级功率分别为0.5~20W和1~500mW,频率范围和不确定度均为0.5~10MHz和±5%。
美国NBS,英国NPL和德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还使用电学法和声光法等。
最后是听力计量。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均建有强大的听力计量研究基地。
1980年以来,ISO开始制订国际听力零级标准。
中国自60年代中期开始准备,先对20多个民族的外耳道物理尺寸进行测量,提出仿真耳模型的概念。
到70年代后期,先后完成了气导和骨导听力零级和听阈的测定,建成了国家听力计量基准。其中气导听力国家基准频率范围为0.1~10Hz,不确定度为0.1~0.3dB;骨导听力国家基准频率范围为0.1~8Hz,不确定度为0.2~0.5dB。
听力计量标准器的研究工作有许多设想,如设想建立一个标准仿真头,则能综合解决标准仿真头骨,标准仿真口和标准仿真喉问题。
。【参考文献】:1 Beranek L L.Aeoustic Measurements,1949
2.Bobber R J.Undenwater Electroacoustic Measurements,1970
3 马大猷.声学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4 Brinkmann K.International Standardigation In The Field of Audiometry Reporting In Beijing,1985,9∶26
5 奥岛基良.超声测量动向,计测と制↑。1989;28(5)∶350~361
(中国计量学院焦浮平副教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