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建筑物前的局部冲刷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669页(1641字)
在海滩上布置建筑物后,通常会导致海岸区的地形变化,这是因为这种建筑物破坏了海岸物质的供给和损失之间的天然平衡。
由于建筑物的存在而引起的地形变化,包括2个方面的问题:(1)在海岸建筑物前的局部冲刷,指的是以横向输沙为主的情况;(2)与沿岸输沙特性有关的地形变化。第1个问题是二元问题,可以用波浪槽进行试验研究。
海岸建筑物包括海塘、突堤和防波堤、高岸堤及护岸等,它们所处位置处的水深是不同的,而建筑物的局部冲刷特性上的差别,是和建筑物所在处的水深密切相关的。
很多人研究过海岸建筑物前的局部冲刷问题,把建筑物所在处的水深作为影响冲刷的一个函数。Sato等(1966,1968)曾对直立堤放在各类岸滩上的不同位置处的冲刷特性进行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直立堤所放的位置处,正好使破碎波直接作用在堤面上,则堤前很快出现冲刷;如果把建筑物布置在岸线附近,则冲刷坑很快会被重新填满;如果把建筑物布置在岸线的陆侧,就不出现重新填满的过程;如果把建筑物布置在介于波浪的破碎点与岸线之间处,则在波浪作用下的初始阶段冲刷很快,以后逐渐变慢;如果堤前水深较大而足以形成立波,则冲刷坑逐渐发展而不出现重新被回填的情况。
当把堤放在击浪带内时,由来自建筑物那里反射过来的波浪所引起的回流把床面物质向海侧输送,从而在堤前出现显着的冲刷。
Sawaragi和Takahata(1977)及Saeki等(1985)都曾研究过反射波对冲刷过程的效果,Hattori和Kwamata(1977),Hashimoto等(1983)曾研究过由于改变入射波的特性而引起的冲刷坑的重新被填满问题。
若建筑物布置在水较深处,则在建筑物的向海一侧的海床会受到立波的冲刷。Bijier和Wichers(1971),谢世楞(1981)和Irie(1984)指出在立波作用下有2种不同的床沙质运动模式:第1种模式是悬沙显着地由波节向波腹方向输送(即L型),在波节处出现冲刷坑,第2种模式是床沙显着地由波腹向波节方向输送(即N型),在波腹处出现冲刷坑。
近年来,赵子丹对与此有关的课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
对于直立堤在立波作用下的底流速问题,采用了3种方法:(1)用保角变换的方法,研究了有突基床的直立堤、堤前海底面为水平情况下的底流速分布(霍继申,1987);(2)采用波浪槽试验与电模拟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有突基床的直立堤,堤前海底面任意起伏情况下的底流速分布(霍继申,1987);(3)用MAC法研究了有突基床的直立堤、堤前海底面任意起伏情况下的底流速分布(高学平,1992),(4)研究了立波作用下、没有突基床时,直立堤前的局部冲刷,包括冲刷形态、冲刷机理、冲刷形态的判别标准、冲刷历时、及堤前冲刷坑的位置、尺度,以及有突基床时,突基床的尺度对它们的影响(高学平,1992),此外,还扼要研究了远破波或近破波作用下,直立堤前的局部冲刷(高学平,1992)。目前,赵子丹正致力于在不规则波作用下堤前的局部冲刷的研究。
。【参考文献】:1 Kiyoshi Horikawa.Nearshore Dynamics and Coastal Processes.1988,158~163
2 赵子丹.港口工程,1990,3∶22~28
3 赵子丹.港口工程,1990,2∶4~7
4 高学平.天津大学博士论文,1992,122
(天津大学赵子丹教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