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植物残体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697页(2846字)
指泥炭中成碳植物遗体未完全分解而残存的部分。
因此,植物残体是泥炭有机质中的主要组分,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包括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种子、孢子和花粉等。泥炭植物残体的类型对于沼泽的形成、演替规律、古植被生态,古气候以及泥炭的应用均有重要意义。
泥炭是在一定气候、水文条件下,于沼泽环境里形成。由于沼泽地表过度湿润或经常处于水分饱合状态,至使土壤层通气不良,死亡的沼泽植物在嫌气微生物的作用下,不能完全被分解,其残体就堆积于沼泽地表,经过几百至几千年不断积累而成为泥炭。
泥炭在自然状态下,是由液相、气相和固相3部分组成。固相物质是由有机质和矿物质两部分组成的。
泥炭的有机物一般占固相物质的50%以上,有机质的组成复杂,决定各种类型以及利用方向。在季节性积水条件下,干季时温度较高,水分少,通气较好,好气性微生物活动频繁,植物残体分解较好,其残体呈半纤维状态,用肉眼能辨认,但茎和叶的形态分辨不清。
湿季时,温度较低,水分多,在嫌气性微生物作用下,植物遗体分解缓慢,其残体多呈纤维状或海棉状,能较好的保存于泥炭中。
在常年积水条件下,温度低、水分多,以嫌气性微生物活动为主,植物残体分解缓慢,其残体多呈纤维状,富有弹性,用肉眼能清楚地辨认出根、茎、叶等各部分残体,有时还可见到果实和种子。
只有花粉和孢子在显微镜下识别。
关于泥炭植物残体的识别,早在1842年丹麦的斯蒂斯特鲁普(J.S.Steenstrup)曾根据泥炭土剖面及各层中含有的植物残体,详细地论述了植物的演替过程,证实了泥炭沼泽是森林数次演替期间形成的,这一研究推动了古植被学和古地理学的发展。
1871年,挪威布莱特(A.Blytt)观察了挪威最古老泥炭层(平均厚4.9m),它分4层,各层植物残体之产夹有树根层。他认为从树根层的形成到泥炭藓泥炭堆积开始,在几千年间曾经过3次气候转变,树根层表明该泥炭地处于较干燥时期,树根之间的泥炭层是在湿润期堆积的,如今的泥炭地又被森林所覆盖,表明已进入第4次干燥时期。
1961年德国韦伯(C.A.Weber)等人确立了近代孢粉分析法应用于泥炭研究,对植物残体的研究起着重大的作用。
1977年前苏联莫斯科出版社出版了由卡茨(Н.只.Кaч)编着的《泥炭植物残体图册》,描述了主要泥炭植物残体的特征。
1981年,日本梅田安治、迁井达一、清水雅男等的《泥炭植物组成鉴别手册》介绍了日本北海道主要的泥炭植物残体的特征。
1984年,中国的郎惠卿、金树仁发表了“中国泥炭主要植物残体类型的初步研究”。1988年郎惠卿、金树仁等编写的《泥炭的鉴别与利用》,均论述了中国主要泥炭植物残体类型、特征及泥炭的利用,建立了泥炭植物残体分类;提出了泥炭植物残体的个体分类与组合分类的理论,同时对中国泥炭植物残体进行了分类。系统地阐述了泥炭植物残体与沼泽的形成和演替;植物残体和泥炭矿体的分类以及泥炭植物残体鉴定方法。
尤其分类系统曾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促进泥炭植物残体理论的研究。
关于泥炭植物残体分类,郎惠卿指出应当包括两个体系,即植物残体的个体分类与组合分类。前者以成炭植物残体的个体角度出发,以泥炭中成炭植物残体的个体形态特征为依据,来确定植物残体的分类体系和名称。后者是从成炭植物残体的群体角度出发,以泥炭的植物残体组合的类型特征为依据进行的分类。
这两种分类似同植物分类与植物群落分类,是两种不同分类单位与系统,但植物残体的个体分类是组合分类的基础。
植物残体个体分类,以形态上“质”的差异作为原则。
以成炭植物的生活和植物分类系统中的科、属、种等为依据,将植物残体分为3级。植物残体种为基本单位,命名采用成炭植物的种名。
如芦苇残体,乌拉苔残体。又将同一属的植物残体种,归纳为中级分类单位,即植物残体属,命名采用成炭植物的属名。
如芦苇和卡开芦苇皆为芦苇属植物残体。再根据植物生活型,属于草本、木本还是藓类等特征,作为高级分类单位“植物残体型”。根据上述原则与依据,初步将中国泥炭植物残体分为3个植物残体型,24个植物残体属,56个植物残体种。
泥炭中的植物残体来源于沼泽植物群落中成炭植物的种群,它们决定了泥炭植物残体的组合类型。
因此,在进行植物残体组合分类时,应以能够反映植物残体组合间,在发生上的联系和形态上的“质”的差异作为分类原则。例如芦苇残体组合和苔草残体组合,在形态上是完全不同的。
又以成炭植物的生活型和各种成炭植物残体的数量关系作为分类依据,将植物残体组合分为“群”和“型”两级。
“群”是植物残体组合的基本单位,是以成炭植物残体组合中占优势的成炭植物为依据。例如泥炭藓残体是泥炭藓植物残体组合中的优势种,它反应沼泽和泥炭的营养状况贫瘠、强酸性,水分来源于以大气降水为主。
“型”是植物残体组的高级分类单位,以植物残体组合中的优势成炭植物的生活型为依据。
可以分为木本;草本;藓类;木本;草本;木本、草本、藓;草本、藓植物残体型。命名时,以生活型为依据,将相同植物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残体组合属归纳而成。
如木本、草本残体组合型,是由森林沼泽形成;草本残体组合型是草本沼泽形成的;藓类残体组合是藓类沼泽形成的。因此,“型”又是“群”的归纳。根据泥炭植物残体组成中成炭植物的优势度和生活型,初步将中国主要泥炭植物残体组合划分为6个型、17个群。
对于泥炭植物残体的研究刚刚开始,国际上也尚未成熟,各种植物残体的解剖学特征和先进的鉴定方法,都有待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 Кач НЯ,кaч С В.Атдас pаcтитeпьиь1хостaтков ocтaтков в тopфax.нeяpa.москва 1977,1~27
2 梅田安治,辻井达一,清水雅男.泥炭の构成植物の识别の手引.北海道泥炭地研究会,1980.1~10
3 郎惠卿,金树仁.植物生态与地植物学丛刊,1984,8(3)∶182~188
4 郎惠卿,金树仁.泥炭的鉴别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73~80
(东北师范大学郎惠卿教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