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工智能系统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0-01 09:37:05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164页(2578字)

中国传统医药学蕴藏着防治疾病和延长寿命的瑰宝。

千百年来,历代医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继承和发掘,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然而个人的精力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为此,国内中医药学界与计算机技术领域的有识之士,一直在进行中医人工智能系统的探索和开发工作。中医人工智能系统经过研究和摸索,在其应用的某些方面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在某些方面得到了应用。但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仍是不够成熟的,仍缺少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人们不得不通过中医人工智能的某个方面、某个专家系统来认识它的思想、技术和方法,可以说中医人工智能系统将是中医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在中医领域,人工智能突出体现在中医智能诊断系统上。其方法是:把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思维规律分门别类地编制成软件,赋予电子汁算机,使其按软件中的指令产生与中医临床相一致的辨证思维活动,再使其输入设备具有摸拟医生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收集病人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病变信息的功能,从而使软件可以模拟中医的辨证思想进行智能化的诊断。

中医人工智能系统的研制,最早是在70年代末期,由于受当时计算机技术发展状况的限制,大致采用TRS、APPLE、PDP11、DJS等机器环境下的BASIC语言系统,其数学模型大都采用中医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模式,即在充分理解中医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知识表达式,并按中医辨症论治的特点和理、法、方、药的治疗处理过程,对专家治疗疾病的思维推理进行模拟,以达到中医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像名医那样为病人治病的目的。

早期的中医人工智能系统知识的数量大多在1000条以下,知识的层次也基本上是单一化的,知识管理问题并不十分突出,一般是以单一病症为主的人工智能系统,因此这些系统在设计知识库时比较注重知识的使用而不太重视知识的管理。

设计方法是把中医的传统知识引入系统,再利用专业知识解答各种问题,其开发途径是手工式的,即面向一个应用域,利用编程语言等进行实际编程及运行程序,修正后直至完成,它基本上是在一个相当狭窄的领域中处理问题,自知程度较低,没有多少关于它们自身的知识,因此管理自身的能力很差。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加快了中医人工智能的进展。

计算机无论是在工具软件、语言条件、内存储量、运行速度、图形功能、人机界面等方面都有日新月异的进展。迄今,中医人工智能系统经过医疗单位的使用后,基本上达到了系统设计的目的,例如,模拟专家系统的应用,解决了边远地区缺少名医的困难。

如由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和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历经10年开发出的中医专家系统,目前已汇集10多位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涉及妇科、内科、儿科、皮科等20余种病。

开发中医人工智能系统的方法一般有3种:(1)选定某位专家,对其所擅长的某一病域进行研究。(2)研制通用的中医诊疗程序。

(3)整理和分析各名医所发表的专着和医案,将他们治同一种病的经验之精华熔于一炉,开发出中医电脑辨证论治的综合软件系统。

这些诊疗系统在医理设计、程序设计、选择合理的数学模型以及确定相应的数据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而使一些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得以完整保存,代代沿用。另一方面,中医药学的整体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促使人工智能在知识工程的知识表达、知识获取与知识自学习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极有价值的进展。

开发中医人工智能系统最主要的困难在于知识工程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存在严格定义好的、可供系统开发人员所遵循的规范,知识工程主要还是一种靠技艺和技巧来工作的艺术。目前,人工智能的知识工程的水平在推理方面主要是基于机器定理证明演绎反证法,基于符号模式匹配的链接法,带有置信度的证实法。

还有正在发展中的D-F证据推理系统上建立起来的方法。

在知识库建造方面,实质上仍是依据“多层次套表”来构建数据库。

现在已有人探索模仿生物神经系统来研究知识工程的知识获取环节的方法。神经系统特点是以模式处理为基础,以学习控制或自组织适应,以并行方式处理问题。

在1991年10月举行的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北京市妇产医院和北京市新技术发展贸易有限公司推出的赵松泉老中医诊治女性不孕症专家系统,就是采用人工神经元网络和规则相结合的混合式系统结构,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获取辨证知识,在系统结构、知识表达、知识自学习和自组织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今后,中医人工智能系统将向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发展。(1)较大的适用范围。

包括诊断、治疗、保健、养生等。

(2)各种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包括解释技术、知识获取技术、搜索策略和似然推理技术等方面,其中知识获取技术和似然推理技术将会是人们兴趣较大的研究课题。

知识获取将不仅包括知识的增加、删除和修改,也将包括知识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知识库缺陷的发现等。

如何将中医临床经验更恰当地形式化,采用合理的、更有效的表达方式,如何将各种决策技术、推理方法和软件技巧灵活运用,更深刻地体现中医学的内在联系、中医临床的推理过程和思维逻辑,如何更充分地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软件技巧,进一步提高症状采集过程的智能化程度和人机界面的方便性,将是今后研究工作面临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秦笃烈,鲍亦万,主编.中医计算机模拟及专家系统概论

2 何华灿,主编.全国人工智能会议论文集

3 渠川璐,编着.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智能计算机

4 杨椒子,郑晓军,编.人工智能与诊断专家系统

5 黄可鸣.编专家系统导论

(杨培坤、杜清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