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De novo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07页(1840字)

结肠De novo癌(colonic de novo carcinoma)是结肠癌的一种特殊生长方式,呈水平型生长(非息肉状),起源于先前存在的一种小的凹陷性腺瘤,其病理学特征为不含有腺瘤组织成分,由一层水平型生长的肿瘤腺体组成,每一腺体像正常结肠黏膜一样腺体靠腺体整齐排列,因此病变部位的高度与正常组织相似,而且多数为早期癌。

【诊断】

1.临床表现 结肠De novo癌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与体征,少数可有下腹部隐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形状改变等不典型症状,可能与结肠黏膜合并有慢性炎症刺激有关。

2.辅助检查

(1)放射学检查 通过放射影像学检查诊断De novo癌存在一定困难,必须进行双重对比摄片,通过改变肠腔的扩张,成功运用加压技术,才有可能发现部分De novo癌。

(2)色素内镜检查 内镜下根据肉眼来诊断早期癌意义不大,De novo癌呈横向扩展的片状或凹陷肿瘤,表面为颗粒状或无颗粒形成,一般很难发现,当肠道准备不充分时更易遗漏,因此临床工作中可用色素内镜检查来显露病灶。常用0.1%~1%靛胭脂溶液(ICD)通过内镜钳道管喷洒至可疑部位,或作全大肠染色,染色液潴留于凹陷及沟纹内,可清晰烘托出病变黏膜的细微变化,从而发现病灶凹陷、颗粒状隆凸等表现。

(3)放大结肠镜 对微小癌的检出很有价值,是在利用解剖显微镜研究早期大肠癌腺管开口形态的基础上开发的,最大可放大至100倍,常合用黏膜染色法增加早期癌的检出率。

(4)病理学分类 结肠De novo癌按病理学可分为三类。

1)扁平肿瘤 呈轻度隆起或略有凹陷,病变常小于1cm,可将很小的血管遮盖,内镜下很难诊断,周围可见黄白色点状物,其水平生长常能自限,但很快能浸润至黏膜下,一旦向黏膜下浸润,则转变为息肉状肿瘤或发展为溃疡型癌。

2)移行性肿瘤 绒毛管状腺瘤也可呈水平性生长,当肿瘤增大时常称为移行性肿瘤。一般肿瘤呈低平状而面积较大,组织学检查为良性,部分可恶变,发展为溃疡型癌。

3)绒毛状肿瘤 恶变率很高,早期肿瘤较小,呈水平型生长,但可生长至很大,呈现典型的绒毛状形态。

3.鉴别诊断 内镜检查怀疑结肠局部黏膜为De novo癌时,应排除慢性结肠炎、轻型的炎症性肠病和内镜操作所致的黏膜损伤,鉴别诊断主要依据黏膜组织学检查。

【治疗】

结肠De novo癌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生存率可达98.8%左右,但所有De novo癌治疗后均应在半年至1年内作肠镜复查,并长期作结肠镜随访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复发病灶或腺瘤。

1.外科治疗 浸润深度至黏膜下层的癌肿应立即作根治性手术治疗。

2.黏膜下切除 病变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内镜下摘除后作病理检查,明确为黏膜层癌或黏膜下层癌后再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如为黏膜癌,不会发生转移,只需术后随访,如为黏膜下层癌,再补行根治术。常用方法有热活检法切除、剥离活检切除(strip biopsy),其方法为用生理盐水注射黏膜下使病灶隆起,然后用高频电凝圈套法切除。

【预防】

调整饮食结构,保证大便通畅,对无症状的高危人群及生活安适的中老年人定期作健康检查,通过潜血试验或肿瘤标志检查进行筛检,条件允许时定期作结肠镜检查,必要时进一步作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检查,可及时发现Denovo癌和其他类型的早期结肠癌,以提高其5年生存率,对原因不明的腹痛、腹泻、便血者,更应及时行结肠镜等相关检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