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02页(2363字)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是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独立的肠功能紊乱性疾患,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可以解释的症候群。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包括器质性胃肠病的所有特征,呈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易在情绪波动、应激、劳累、饮食失调、气候变化等情况下出现,全身一般情况较好。

1)腹痛 多伴有排便异常并于便后缓解。部分患者易在进食后出现,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最多见于下腹部。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但不会进行性加重,鲜于睡眠中发作。

2)腹泻 部分患者可因进食诱发,夜间不出现,无脓血,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现象。

3)便秘 排便不尽感明显。粪便可带较多黏液,早期多为间断性,后期可为持续性,甚至长期依赖泻药。

4)腹胀 白天加重,夜间睡眠后减轻。

5)其他 近半数患者有烧心、早饱、恶心、呕吐等上胃肠道症状;疲乏、头痛、心悸、尿频等胃肠外表现和焦虑、抑郁、睡眠异常等精神症状也较常见。

(2)体征 体格检查通常无阳性发现,部分患者有多汗、速脉、血压高等自主神经失调表现。有时可于腹部触及乙状结肠曲或有压痛的肠段。

2.辅助检查

(1)钡剂灌肠X线检查 肠壁激惹痉挛,蠕动不对称。结肠袋型加深,张力增强,有时因结肠痉挛显着,降结肠以下呈线样阴影。

(2)结肠镜 结肠痉挛明显,主要用于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3)粪便检查和镜检 黏液较多,但镜检无红、白细胞,细菌培养阴性,隐血试验阴性。

(4)其他 诊断可疑者,可选择以下检查 甲状腺功能检查、乳糖氢呼气试验、胃肠道内镜检查、胃肠道通过时间测定、肛门与直肠压力测定等。

3.诊断标准

(1)腹痛或腹部不适 以下症状持续或间断出现,至少3个月:①排便后缓解;②排便频率改变;③大便黏稠度改变。

(2)至少病程的1/4时间,伴有2个或以上下述症状:①排便频率改变;②大便性状改变(块状便、软便、稀水便);③排便过程改变(排便困难、急,便意不尽);④黏液便;⑤腹胀。

4.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炎症性肠病、肠道感染、乳糖不耐受、慢性结肠炎、消化吸收不良和结肠息肉、结肠癌等器质性疾病相鉴别。

【治疗】

1.饮食治疗 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及其与症状的关系,避免敏感食物,减少产气食品摄入。高纤维饮食能增加排便量,减少食物在肠道的运转时间,对以便秘为主的患者有效。

2.心理和行为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或心理学异常,心理和行为疗法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药物治疗 主要对症治疗,调整胃肠道功能。

(1)解痉剂

1)抗胆碱能药物 阿托品0.3mg,每日2次;颠茄8mg,每日3次,可减轻餐后腹痛、肠痉挛、便意窘迫。

2)钙通道阻滞剂 特异性钙通道阻滞剂,得舒特50mg,每日2~3次,可减弱结肠动力,抑制胃结肠反射,对缓解腹痛效果较好。

(2)胃肠动力类药物 洛哌丁胺(易蒙停)2~4mg,每日2次,抑制肠蠕动,止泻;西沙必利5~10mg,每日2~4次,促进胃肠运动。

(3)镇静、抗抑郁药物 具有明显焦虑症状的患者,适当给予镇静药、抗抑郁药。如地西泮(安定)片2.5mg,每日1~2次;氟西汀(百忧解)20mg,每日1次;大剂量谷维素50~100mg,每日3次。

(4)导泻药 对严重便秘者,可选用渗透性泻剂,如乳果糖15~30ml,睡前服;水溶性纤维素,通泰胶囊,每日3次,每次3~4粒,伴多量饮水。

(5)生态制剂 双歧杆菌制剂(丽珠肠乐)、宫入菌制剂(米雅-BM)、地衣芽胞杆菌制剂(整肠生)和肠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等可能有一定疗效。

【预防】

根据敏感食物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紧张,生活有规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睡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