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肾小球疾患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34页(2953字)
肾小球疾患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病及继发性肾小球病,水肿、蛋白尿、血尿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为其主症。
中医认为急性起病者常属风水,治以祛风清热利水法为主。慢性肾炎以水肿为主要表现者,辨证属水湿滞留为多,多用温肾利水法;水肿消退后以治本为主,采用益气补肾、滋阴补肾、温补脾肾法及温肾泄浊法等。
70年代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逐渐认识到部分慢性肾炎患者起病前常先有病毒或细菌感染,慢性肾炎免疫损害的持续与感染有一定的关系,提出湿热为慢性肾炎的病因,湿热内蕴是慢性肾炎病程迁延的重要影响因素,主张扶正时要注重清除湿热。80年代后,随着肾小球肾炎微血管病变和微血栓形成在肾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认识,为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炎提供了理论依据。将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药加入到益气、温阳、滋阴、健脾、补肾药中来提高临床疗效,是近10余年来最重要的进展,亦是传统的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产物。
对肾小球疾患常用的基本治法及方药是:(1)益气健脾。
脾主运化水湿,脾运失司是造成水肿的常见病机。慢性肾炎的普通型,中医辨证常属脾气虚弱和脾肾两虚,治用益气健脾法。
益气健脾可增强消化功能,使脾实健运。肾病综合征时胃肠道粘膜水肿,影响食欲,还可有腹泻表现,进而加剧负氮平衡,益气健脾法有利于改善消化道症状,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促进病人康复。
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常用药有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薏苡根等。
益气健脾法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亦有一定的调动作用,常用于预防慢性肾炎复发。如玉屏风丸(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中的黄芪即有较强的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玉屏风丸对原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大多数有显着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它还能促进健康人淋巴细胞的转化,诱生干扰素,提高易感者鼻分泌物中IgA与IgG的含量。
玉屏风丸治疗实验性肾炎,治疗组的肾脏炎性改变较对照组为轻;对小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有双向调节作用。
(2)利水祛湿。水肿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利水法有宣肺利水、健脾利水、温肾利水等。
宣肺利水常用紫苏、薄荷、生姜、茯苓、桔梗。健脾利水法常用白术、淮山药、生苡仁。
温肾利水法常用茯苓、淮山药、仙茅、仙灵脾、巴戟肉、菟丝子、益智仁等。急性肾炎常用宣肺利水法,慢性肾炎常用健脾利水、温肾利水法。特别是温肾利水法,中医认为脾肾阳气虚衰,运化不利,水道闭塞而致水肿,故更为适用。温肾药能改善血液动力学改变,增加肾有效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使尿排出量增多。
但单用温肾药利水作用不强,需配合利水药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利水药可能是作用于肾小管回吸收率,与温肾药相互协同作用。
有人曾对利水药作过钾含量测定,有些含量较高,通过钾离子排出可能产生渗透性利尿作用。但利水药是否尚有其他利尿成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清热利湿。对肾炎合并感染,中医辨证多属湿热,有湿热表现者病情者往往易反复、迁移,肾实质损害较重,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治疗应及时并施清热解毒法或清热利湿法。
现已证实,这类药物多具抑菌作用,部分清热药尚可调整免疫功能。常用药物有白花蛇舌草、黄芩、六月雪、薏苡根等。
(4)滋阴降火。阴虚型肾小球肾炎临床常表现有热象,血尿类型较多,在病理上以系膜增生性肾炎为主,中医辨证多属肝肾阴虚型,主张滋阴降火合活血化瘀或凉血止血法治疗。中医认为慢性肾炎为肾精亏虚,滋生内热,并兼有湿瘀交阻,补肾填精、清除湿热,能促进及保存残余的肾单位之功能。对慢性肾炎高血压型常用滋阴降火法,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等,药物有熟地、杜仲、丹皮、黄芩、玄参、泽泻、龟板等。
(5)活血化瘀。血管内凝血在肾小球损伤的形成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活血化瘀能扩张肾血管,提高肾血流量,增加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血小板聚集等,常用方有益肾汤、益母草地黄汤、肾炎化瘀汤等,常用药物有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益母草、赤芍等。现代研究资料已证实,益肾汤有增加肾血流量和抗变态反应炎症作用。川芎可增加肾血流量及肾髓质前列腺素的含量,动物实验资料表明有预防实验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保护肾组织结构完整及肾小管功能。
许多活血化瘀药有一定免疫抑制作用,在实验性肾小球肾炎中已得到证实。活血化瘀法可治疗各种肾小球肾炎,特别是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雷公藤或雷公藤制剂及其提取物有较好效果,其免疫抑制作用及抗炎症作用,可能是通过活血化瘀而去除肾小球基底膜的免疫复合物,改善肾小球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尿蛋白的漏失而发挥。
(6)通腑逐水。对于氮质血症者,主要采用通腑泄浊法,以大黄为主,口服透析对氮质血症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大黄能荡涤肠胃,其泻下有效成份主要是结合态蒽醌衍生物,生大黄除可口服外,尚可以大黄为主的复方煎剂作灌肠用。大黄配红花等组成的中药结肠灌注液对实验性急性肾衰竭有显着的治疗作用,可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微循环,减轻肾小管坏死程度,促进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修复。亦可配温阳药附子、仙灵脾强化泄浊,以提高肾脏气化功能。
近年来治疗肾小球疾患现状是:急性肾小球肾炎:本病多属风水相搏或兼有湿热,治以宣肺解表、利水消肿为主,常用方剂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越婢加术汤等,单味药有石苇、白茅根等。
由于急性肾炎的发病除免疫机制参与外,还和肾小动脉及毛细血管痉挛、血液凝固机制紊乱有关,并以此作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肾炎的理论依据,常用药物如益母草等。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常分普通型、肾病型及高血压型。
普通型常以蛋白尿、血尿为主;蛋白尿为主者常呈脾肾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止血或益气补肾涩精。慢性肾炎高血压型者宜以养阴清热、滋养肝肾为主。根据现代病理观察,肾炎常显示有补体系统的激活、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毛细血管内凝血等,主张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结合上述病理特点,加用桃仁、红花、川芎、泽兰、益母草等活血化瘀药,或六月雪、车前子等淡渗利湿药。肾病综合征:主张分阶段施行有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早期,激素剂量较大,宜加用滋阴泻火法(生地、知母、甘草)以减少激素所造成的“阴虚火旺”之症状;当激素递减到维持剂量时,加用益气补肾法,如黄芪、白术、生熟地、萸肉、菟丝子、山药等;在激素接近撤除及撤除后改用温补脾肾法,如附子、仙灵脾、黄芪、熟地、萸肉、巴戟肉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可提高缓解率,减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1 陈梅芳,等.上海中医杂志,1979,(6):16
2 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新医药杂志,1975,(6)∶29
3 骆继杰.中医杂志,1986,27(12)∶908
4 施赛珠.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9)∶571
5 施赛珠.中医杂志,1991,4∶34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施赛珠教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