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0-01 09:46:36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55页(2255字)

指中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传统的综合判别标准。

神农本草经》名例就有“土地所出”的要求,不少药名带有浓厚的道地色彩,如巴豆、蜀椒、秦皮、吴茱萸、阿胶、代赭石等。公元6世纪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的序例中首次使用了“蜀药”和“北药”的区划概念。

公元7世纪孔志约在《新修本草》的序言中提出“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的结论。

孙思邈和寇宗奭相继强调用药必依(择)州土;李杲进一步指出“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可见讲究道地是保证药材质量和提高临床疗效的需要。16世纪初,《本草品汇精要》专列“道地”一项记载药材质量,可视为“道地药材”专有名词的源头。

20世纪30年代,陈仁山着有《药物出产辨》;陈存仁在《中国药学大辞典》中要求“辨别道地真伪”,药材市场上基本形成了川、广、云、贵,南、北、浙、怀诸般道地药材产地和安国、樟树、百泉、禹县、亳州5大药市集散地的格局。由上可见,“道地论”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药材质量从而保证临床疗效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地药材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环境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技术进步的概念,临床药学概念。例如,泽泻、香附等几乎是全球性分布的药用植物,但只有生长在中国某些省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人种药理学)才具有道地药材的属性;又如四川江油的附子之所以成为驰名中外的道地药材,既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又有赖于传统的产地加工技术,更决定于回阳救逆的卓着功效,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因此,研究道地药材的成因和理论基础,显然涉及到天、地、生、数、理、化等多学科的内容,其难度可想而知。更多的研究停留在经验和技术的总结整理上,如四大怀药、浙八味、川产药材等,均做过小规模的整理研究。

1989年10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了首届全国道地药材学术研讨会,同时举行有史以来第1部道地药材专着《中国道地药材》的首发仪式,兴起道地药材科学研究的热潮,已经和将要形成的研究热点或主要内容是:(1)古今道地或产地地名对照的计算机数据库正在筹建中,大约有20%的本草地名不见于史地工具书,需要考证,此项工作完成以后有利于继承古代经验,并可为建立道地药材基地和区划提供历史依据。(2)道地药材与环境的关系及对疗效的影响,包括对气候、土壤的依赖关系,但目前仅涉及道地药材的微量元素特征或特征谱的研究。(3)道地药材种质和栽培技术、加工方法(含炮制)的研究,例如常用川药川芎的种质资源已确认为一园艺种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再早的例子有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也是根据汉语语音命名物种的,足见中国道地药材对现代分类学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种以下单位对确认道地药材更具有现实意义,如怀庆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f.huechingensis Hsiao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专指产于河南古怀庆府(今沁阳、孟县等地)的栽培品种,其正种是野生地黄,根部细瘦,质量很差。(4)道地与非道地药材的品质比较研究,这不仅是同一种来源不同产地样品的观察与分析,也包括亲缘相近的物种之间的比较,例如唐古特大黄一般来说总蒽醌的含量高于同属其它种,川黄柏的总生物碱含量高于关黄柏,表现在外观上前者黄色深于后者。(5)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的研究,这主要是对大宗的、常用的、经济价值高的药材如三七、当归、人参、麝等,在已知最佳的传统产区扩大生产,或根据环境相似原则选择更佳地区,经试验成功后成为新的道地药材产区,这就需要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农林学科的密切配合。

国际上近年才开始注意到中国道地药材是保证品质的有效途径。1990年,木岛正夫在《生药学杂志》上发表长篇论文,谈中国药材的地理特征。

加拿大的Awang教授系世界卫生组织的传统医学和药用植物学顾问,1990年曾向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世界药材市场上推行“原产地证书”制,因为近年北美一些国家或地区从中国进口刺五加,引起多毛症等副作用,怀疑药材的品质不正。

事实上,国外对农、林、牧、副、渔天然产品,如保加利亚的玫瑰,牙买加的姜,巴西的咖啡等早已开始实行原产地证书的作法,对保证品质很有效果。

近代生物学相应地在理论上提出了地理型、生态型、生境型、生态种、生物品系、化学宗等概念来约定天然产品的来源(产地)。但是尚未发现世界其他传统药学体系如印度、希腊、埃及、美洲印地安人的玛雅——阿兹台卡体系有讲究道地药材的论述,国际药材市场目前也还没有对药材交易实行“原产地证书”制。

如果加强中国道地名贵药材证书标准的研究和制订,无疑会取得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胡世林,等.中国道地药材,1989,3~38

2 Konoshima M S.Topographical view on Chinese crude drugs,shoyakugaku,1990,44(2)∶67~87

3 Awang C V C.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1∶265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胡世林研究员撰;张世臣教授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