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DNA单克隆抗体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0-01 09:56:01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345页(2142字)

在体外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一种免疫球蛋白,主要为IgG和IgM类。

由于制备方法不同,其分子量及其特性亦不相同。抗DNA单克隆抗体与DNA有较强的反应特性,但因DNA结构的复杂性,它亦可与RNA、心脂、核苷及某些蛋白发生交叉反应。抗DNA单克隆抗体已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诸多领域。

80年代初,人们着重研究抗DN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及研究其特性。1980年安德捷耶夫斯基(C.Andrzejewski)首次用MRL/1小的脾细胞与BALB/C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制备了抗DNA单克隆抗体,提供了制备抗DNA单克隆抗体的方法,并证明这种抗DNA单克隆抗体可以与RNA及某些核苷结合。1982年肖恩菲尔德(Y.Shoenfeld)报道了用自身免疫病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人骨髓瘤细胞(GM 4672)融合建立了抗DNA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证明自身免疫病病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具有较强的分泌抗DNA抗体的能力,为揭示抗DNA抗体的来源提供了实验依据。1984年凯姆斯(E.Caims)首次证明了用正常人的扁桃体淋巴细胞同样也可以产生抗DNA单克隆抗体,但有些抗DNA单克隆抗体却不能与双链DNA结合,说明由正常人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在其反应特性上与那些来自自身免疫病病人淋巴细胞所产生的抗DNA抗体不同。1984年德莱奇(G.Delage)用联有甲基化的血清血蛋白的双链多聚核糖核苷免疫BALB/c小鼠,经杂交瘤技术制备了抗DNA单克隆抗体,且这种抗体具有较高的效价。

抗DNA单克隆抗体的反应特性较复杂,研究颇多。无论是用上述哪一种方法制备的抗体都能与许多其他物质结合。

维伦森(G.Valesin)发现抗DNA单克隆体可以与心脂发生反应。佩斯特克(Y.A.Napaistek)的实验结果表明抗DNA单克隆抗体可与细菌的细胞壁结合。

也有人发现抗DNA单克隆抗体可与RNA和多聚核苷反应。

1986年波拉德(K.M.Pollard)认为DNA、核苷和心脂具有共同的糖-磷酸骨架,代表了抗DNA单克所识别的决定簇,抗DNA单克隆抗体可能是识别这个共同决定族的抗体。

因此该抗体可以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物质发生反应。

然而,这种机制仍不清楚。

抗DN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开辟了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生物体液中DNA含量和研究基因结构用功能的新领域,1986年特里(W.D.C.Terry)介绍了两种检测生物体液中微量DNA的方法,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一种是抗原捕捉法。

该法将抗DNA单克隆抗体包被微量反应板,加入待测DNA,再加入生物素标记的抗DAN单克隆抗体,利用生物素-亲和素酶底物系统显示结果。该法检测DNA敏感性可达2ng/ml,但该法只能检测150个碱基对以上的DNA片段。

另一种是竞争法,该法是将热变性的DNA包被微量反应板,加抗DNA单克隆抗体与待测DNA液混合。该法敏感性不及抗原捕捉法,检测的DNA最小含量为150ng/ml,但该法能检出小至3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这两种方法可用于生物样品中低含量的DNA快速定量检测,尤其对检测小子量DNA片段更为适宜,也适用于检测人血浆中DNA的含量。1987年姆奎斯特(M.Malmquist)应用抗DNA单克隆抗体来分析染色体及细胞核内基因的分布,免疫荧光试验显示染色体在核内呈斑点状分布,并且有个体差异。

胶体金电镜表明,单克隆抗体优先结合细胞及染色体中的凝缩染色质,影响其功能,而不依赖于种类和细胞类型。另有人报道,抗胸腺嘧啶抗体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抗DNA抗体较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疱病人血清中,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与病情密切相关。

1987年马迪奥(M.P.Mardiao)证明抗DNA单克隆抗体能与存在正常肾小球内的抗原结合。

形成肾小球免疫沉积,并直接损伤肾小球。这对阐明狼疱肾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1991年小山应用抗DNA单克隆抗体包被微量反应板,用ELISA检测DNA-抗DNA免疫复合物,结果表明此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在狼疱性肾炎病理中有重要意义。

抗DNA单克隆抗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应用被修饰的核苷的单克隆抗体,可检测细胞周期中细胞核及染色体中被修饰的核苷,从而发现突变的基因,用于探讨癌基因的发生;应用抗DNA单克隆抗体可用于研究DNA的变性、复性和重复序列;应用免疫学方法显核酸分子杂交的结果正在研究之中,制备和应用抗DNA单克隆抗体是这一研究的方向;抗DNA单克隆抗体的问世,对于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手段。应用抗DNA单克隆抗体还可能解决诸如控制衰老进程及防止癌基因表达等一些重大人类福利问题;还可应用特制的抗体对人类遗传性疾病进行早期特异诊断,以确保优生,提高人口素质。

(吉林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张兴民讲师撰;蒋明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