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淋巴丝虫病传染源防治方案的研究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0-01 09:59:56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395页(3814字)

Hewitt(1947)、陈子达(1954)和Kessel(1957)等证明,海群生能安全有效地清除血液内班氏丝虫微丝蚴和来丝虫微丝蚴,同时对成虫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几十年来,海群生一直是治疗淋巴丝虫病的首选药物。

Hawking概括了1955~1962年世界各地防治丝虫病情况,认为全民普查检出的微丝蚴血症者,给予选择性(对象)治疗,每例3000~4200mg(成人),5~7d为1疗程,转阴率可达70.0%~74.1%。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1983)对几十种对象治疗方案,广泛系统地综合分析了班氏丝虫病的防治研究结果,证明短疗程大剂量效果不佳,且副反应严重;每千克体重低于6mg,则效果不稳定,且花费时间长。

提倡200mg,日服3次,连服7天的疗法,微丝蚴转阴率为62.6%~84.35%。

但不论哪一种对象治疗,1个疗程都不能使所有的微丝蚴血症者转阴,只有每个微丝蚴血症者都能服药全程足量3~6个疗程(成人每例总量9000~18000mg),才可全部治愈。

仲崇祜等报道(1989),全民(集体)间歇服海群生(片剂)消灭班氏丝虫病,成人每次口服300mg,间隔半个月1次,每年服12次为1个疗程,总剂量为3600mg,连续服3年3个疗程。

每个疗程毕,微丝蚴转阴率分别为66.7%(64/94)、97.8%(89/91)和100%(83/83),微丝蚴率从14.3%分别降至3.8%、0.4%和零;微丝蚴密度从平均30.8条/60μl,分别下降至4.8条、0.6条和零条/60μl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由疗前0.74%(14/1873)降至0.52%(10/1906)。此法扩大应用到8个县、市,均达到基本消灭(Control,以行政村为单位,微丝蚴率分别降到1%以下)。

Hawking(1967)首先在巴西应用海群生掺拌食盐(药盐),其浓度(海群生/食盐)为0.1%~0.3%,疗程6个月至1年,不仅无不良反应发生,且疗效极为明显,易为接受者所采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丝虫科报告(1989),在3次全民普查对象治疗基础上,即把班氏丝虫病微丝蚴率由19.23%降至8.75%,以后用0.24%~0.3%药盐全民普服6个月,疗后达到基本消灭。用此法在山东全省3000余万人普服药盐,都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建议在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经过2~3次全民普查和对象治疗后,微丝蚴率仍徘徊于5%~8%者,再进行药盐防治,可迅速达到基本消灭。

但是,每2年要进行1次(或在10年中进行2~3次重点监测或轮番考核)血检,并对发现的微丝虫蚴血症者再给予对象治疗。潘士贤等(1989)分析药盐对马来丝虫病防治效果,0.3%药盐疗程8个月,人均服海群生10.8g,疗前微丝蚴率17.0%(298/1753)、微丝蚴密度43.2条/ 60μl,疗毕转阴率为77.3%(204/264),1年后为91.4%(222/243)。

其中疗前微丝蚴密度1~9条/60μl的观察组,治疗6个月和疗后1年,转阴率分别为98.9%、100%;100条以上/60μ1观察组,分别为51.5%、71.0%。0.2%药盐全民普服8个月,人均海群生总剂量7.2g,疗前微丝蚴率为14%(166/1178),微丝蚴密度为53.6条/60μl,疗毕和停药1年后,转阴率分别为66.0%(99/150)和74.8%(95/127)。其中,疗前微丝蚴密度1~9条/60μl观察组,治疗6个月和1年后转阴率分别为95.0%、96.6%;100条以上/60μl观察组转阴率分别为14.3%和30%。潘氏认为,在人群微丝蚴率为14%~17%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采用0.3%和0.2%药盐全民普服8个月,微丝蚴率均未降到1%以下。

因此,普服药盐后应再用海群生(片剂)对原微丝蚴血症进行1~2个疗程的对症治疗。

段绩辉等(1989)分析在不同微丝蚴率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单纯用0.5%、0.3%、0.2%药盐全民普服6个月,疗毕,微丝蚴率由疗前的1.88%~11.23%降至0%~0.12%,转阴率为99.37%~100%。

停药15个月后,微丝蚴率继续下降至0%~0.04%。单纯用0.3%药盐全民普服(观察组)与0.3%药盐全民普服加对象治疗(对照组)相比,疗毕和疗后15个月的效果均无显着差异。

表明丝虫病流行区只需全民普服药盐,不必加对象治疗。施用药盐浓度与人均剂量可视微丝蚴率而定;微丝蚴率为10%~15%的流行区单纯用0.5%药盐全民普服6个月;5%~9.9%流行区单纯用0.3%药盐全民普服6个月;5%以下流行区单纯用0.2%药盐全民普服6个月比较适宜。

单纯用药盐防治方案,不仅优于反复全民普查普治方案,也优于在反复全民普查普治基础上加用全民普服药盐方案。段氏同时指出,国内一般主张在中、高度流行区采用反复全民普查普治加用药盐方案,在低度流行区采用反复全民普查普治措施。实践证明,低度流行区单纯用反复全民普查普治方案,和中度、高度流行区在反复普查普治基础上加用药盐全民普服方案,二者共同的缺点是所需时间较长和人们难以接受,而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表1 微丝蚴率分级与对应药盐含海群生剂量

注:※各抽查点微丝蚴率分别小于0.5%的乡,用单纯对象治疗方案

安徽省卫生防疫站疟疾丝虫病防治科报道(1991),用划层选点-两阶段整群-配合机械性抽样调查方法,以乡(镇)为单位作流行区人群疗前调查,每个乡(镇)抽查点数占该乡行政村总数1/3~2/3,每个抽查点血检300~400人,血检总人数占该乡总人口10%~15%。

班氏丝虫病流行的4个县市、马来丝虫病流行的12个县(市)和班氏丝虫病与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的19个县(市),共35个县市,平均微丝蚴率为2.13%。其中平均微丝蚴率最高县为10.59%,最高乡为21.08%,最高抽查点为23.42%,最高自然村庄为38.10%。

35个县市总人口3119.5万,1312个乡(镇)。其中573个乡(镇)、983万人口,用分乡定量送药盐到户防治方案,即每个乡以抽查最高的微丝蚴率和微丝蚴密度作为该乡人均海群生总剂量的指标,分别计算出各乡人均海群生总剂量与总疗程,由县(市)政府和行政村用行政措施,把各乡的人均定量药盐(表1)同时分送到每家每户居民服食。

待疗程最长(12个月)的乡普服药盐完毕后,用抽查方法作防治效果考核。

其结果转阴率为96.18%~100%,573个乡、893万人,人均服食0.3%药盐2.13kg,内含海群生6.4g,全部达到基本消灭。

张绍清等综合(1990)10个省市自治区丝虫病传播阈值研究资料观察点21个,其中观察开始微丝蚴率分别小于1%的4个点,停止防治措施5年后,血检7243人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蚊媒解剖未检出阳性蚊;观察开始微丝蚴率在1%~5.26%的17个观察点,停止防治措施5~9a,微丝蚴率从0.01%~7.53%,阳性蚊数占总解剖蚊数的0%~3.44%。

李肖彭等报告(1991)四川、广西、海南和贵州等省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重点监测情况(表2)。

表2 四川、湖南、广西和贵州重点监测结果

认为经过防治达到基本消灭后,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群淋巴丝虫病传染源是可以逐渐清除的。

中国丝虫病防治科研技术指导组会议(1991)提出消灭丝虫病4项指标,即达到基本消灭后5~10年内:(1)以县(市)为单位,累计血检人数占人口总数5%以上,没有检获微丝蚴血症者;(2)蚊媒解剖5000~10000只没有检出幼丝虫;(3)抗体水平降到非流行区水平;(4)随机抽查防治前微丝蚴率高、中、低3个行政村,体格检查与询问病史,没有出现新的晚期病人。

。【参考文献】:

1 仲崇祜,等.山东丝虫病防治与研究,1983,160~230

2 世界卫生组织,刘翠珍,等译.淋巴丝虫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46~56

3 WHO.A manual for health personnet,1987,27~28

4 仲崇祜,等.中国丝虫病防治科研论文集.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60~291

5 郑贤球.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1991,20(3):135~139

(安徽省卫生防疫站郑贤球主任医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