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颚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0-07 18:31:50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933页(3595字)

又称虫牙,是环节动物门中海生多毛纲动物口中成对嚼吃食物的器官,其形状由众多参差不齐的锯齿板组成,它的地质历程从5亿年前的奥陶纪至今,现仍生活在海洋中,但类别有很大不同。

1855年萨隆哥(Massalongo)从意大利的第三纪地层中首次记录了虫颚化石,1870~1880年海蒂(G.Hinde)研究了西欧和北美下古生代地层中的虫颚化石;1933~1969年埃勒(E.R.Eller)研究北美奥陶纪至泥盆纪的虫颚化石,并开始利用虫颚化石,来确定地层时代。1933年克伦艾斯(G.Croneis)深入研究虫颚化石的齿形模式,并以数字来显示虫颚颚片的各部位,使该化石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1965~1976年间陶古尔杜(Ph.Taugourdeau)先后研究北非和西欧志留纪至泥盆纪的虫颚化石,对该化石结构,形态进行研究,详细分类和命名,使之数字化,贮存在电子计算机内,供检索和鉴定属种之用。1971年詹森尼斯(J.Jansonius)等和1978年陶古尔杜对已发现的虫颚化石进行总结,共计79属,898种和变种,其中奥陶纪295种,志留纪152种,泥盆纪341种,其余为泥盆纪以后时代。中国虫颚化石研究甚少,还处于开始阶段。

研究证明,虫颚化石演化速率快,特征明显,易认别,易保存,抗酸,抗风化和抗高温(变质)等特点,在地质时代确定,沉积相,在古生态和古气候研究方面有重要作用。

虫颚的上颚由几丁质加碳酸钙组成,在现代属种中碳酸钙包裹在暴露部分之上。上颚化石并不常见,这说明它们可能主要或全部由钙质组成,因此在化学处理中遭到破坏。

颚片又称颚器,不规则,由3部分组成:即颚片,连结颚片的支柱板,又称载基板,基板可见一对或仅有一枚,这3部分在化石状态下是分散保存的。颚片总是成对的,不同种类的颚片其对数是不同的,有的种颚片有5对之多。具有5对颚片的分别称钳片(Is),是颚片中最大的一对,正常情况下呈瓜状,但并不一定。它们总是成对,其形状相似或略有不同。

齿片(Ⅱs)也是成对的,但形状多变,正常情况下有两枚,有时其形状明显不相似,位置偏。锐齿片(Ⅲs)常以单片出现,位于颚器左侧,亦称不对称片,但极少数是对称的。IVs和间齿片都是成对的,但其形状不一定都相似。由这5个部分组成的颚片称为钳或螯。1984年埃德加尔(D.R.Edgar)将颚片分成3部分,即前颚片,后颚片和载板。

除颚骨本身外,在钳与齿板间还有间齿片,而且颚器可以有几对或一整圈的侧齿和前齿来加强。尽管虫颚形状有明显变化,左侧和右侧的板片通常还是易于辨别的,因为它们一般均向里弯曲,并有锯齿状,尖或倒刺状的内缘;朝下的一面具一槽,又称肌窝,是肌内固着之处。

根据颚片的形态特征,可将颚片分为四种类型,即片颚型、栉颚型、钳颚型和齿颚型。

无论何种颚片,在化石状态下常呈黑色而有光泽。

颚片因搬运和埋藏,或分析处理等因素,很难见到完整的颚片。

颚片大小变化从几十微米至几百微米,现代海洋中环节动物的颚片从12.5cm至几米。颚片外形很像牙形石,但虫颚化石由几丁质或角质组成,牙形石由磷酸钙质组成,虫颚化石颚片基部有一个十分明显的肌窝,后者不溶于硝酸和氢氟酸。

1968年埃森纳克(A.Eisenack)从瑞典戈特兰岛奥陶纪虫颚化石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为:C=73.o%,H=6.05%。N=1.94%,证明有与几丁虫相似的组成成分。

环形动物海生多毛类许多属种是生活在现代海洋中,但个体均大于化石的海生多毛类。虫颚化石研究对探讨环形动物的演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该化石特征明显,演化速率快,含量丰富,抗变质等特点,在确定地层时代,沉积相,古地理和古生态方面有独特作用。

在石油,天然气勘探中确定其生成时代,石油的成熟度(热变指数)有重要作用。

虫颚化石常与笔石、三叶虫、腕足类、头足类、珊瑚、牙形石共生,在孢子花粉分析中,孢子、几丁虫、疑源类和虫颚化石共同出现在同一样品中,又称孢型化石或抗酸微古生物。

目前虫颚化仅在少数国家进行研究,它的重要作用正在日益显示非常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Snajdr M. On Errant Polychaeta from the Lower Palaeozoic of Bohemia. Sbornik Geol Surv Czechoslovakia, 1951. v. 18,241~296

2 Eller E R.Scolecodonts of the Delaware Limestome Devonian of Ohio and Ontario. Ann Carnegie Mus.,1964,16:1~152

3 Kielan-Jawerwska Z.Polychaete jaw apparatuses from the Ordovician and Silurian of Poland and a comparison with modernforms.Acta Palaeontological Polonica,1966,16:1~152

4 Schwab K W.Microstruchure of some fossil and recent Scolecodonts.J Paleont,1966,40(2);416~423

5 Jansojus J,et al. Scolecodonts:Ⅰ. Descriptive terminoloty and revision of systematic nomenclature;Ⅱ. Lectotypes,New namews for Homonyms,index of speixes.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peum Geology,1971,19(1):281~302

6 Moreau-Benoit A.Recherches de Palynologie et de Planctologie,Mem,Soc.Geol Mineral de Bretagne,1974.1~248

7 Mierzejewska G,et al. Electron microscope inverstigations of the fossil and recent Polyjaete jaws from thegenus Glycera SAVIGNY 1818,Frace Muzeum Ziemi,1977,26:127~130

8 Taugourdeau Ph. Les Scolecodonts dispares. Cahiers de Micropaleonttologie,1978,2:1~104

9 Colbath G K,et al.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ossil Polychaete Jaws.J. Paleont.1980,54(2):484~488

10 Edgar D R. Polychaetes of the Lower And Middle Palaeozoic: a multitelement analysis and a phylogenetic outline.6th Int.Palynol Conf Calgary,Abstract,1984,39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高联达研究员撰)

上一篇:卡尔文循环 下一篇:医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