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18:27:59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216页(553字)

妊娠期间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胎儿施加积极影响的过程。

始见于汉代文献《大戴礼记》。西汉贾谊《新书》有《胎教》篇,记述周文王与周成王之母施行胎教的事例。

广义同胎养,包括孕妇的生活起居、饮食宜忌等内容;狭义指孕妇的心理与行为对胎儿的影响。古人认为“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要求孕妇“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傲言”。

古代胎教理论主要遵循“外象内感说”,即外界事物(外象)作用于孕妇,引起孕妇的主体感受和体验(内感),并以此影响胎儿的发育。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养胎》、宋代《妇人大全良方》与《圣济总录》、明代《医学入门》及《奇效良方》等古典医学着作,对胎教提出不少颇有价值的要求。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亦论述胎教思想。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胎儿是生命个体,具有感觉能力,对环境的变化有反应,母亲的情绪变化会引起胎儿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的变化,从而影响胎儿。胎儿不仅可通过母亲,且可直接接受外界刺激和影响。胎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孕妇加强营养和科学保健,注意饮食,起居合理,精神愉悦,保持身心健康,给予胎儿有益的刺激,可为胎儿提供一个最佳发展环境。常见的方法有音乐胎教、沟通动作(母亲轻拍腹部,与胎儿建立联系)和孕期游泳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