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问题解决者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19:02:02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248页(617字)

人工智能程序之一。

美国信息加工心理学创始人纽厄尔和H.A.西蒙等人20世纪50年代末研制成功。1972年根据“手段-目分析法”编制的解决问题的计算机程序(见图)。

信息加工理论把问题解决者看作一个信息加工系统,由输入、符号结构存储过程、信息加工过程和效应器构成。问题解决就是这个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行为是信息加工系统(即问题解决者)同作业环境的一种相互作用,问题解决者看待作业环境的方式就是他以问题空间方式对情境做出的表征。作业图表示问题解决者从现存状态出发,搜寻恰当的道路以到达目的状态的程序。其特点是把大目标分成一些子目标。作业图Ⅰ显示现存状态(问题空间)分离成一系列差别,并把减少每一种差别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目标。把作业环境的关键特征在问题空间中表征出来,即问题解决的条件与目标被转换成问题解决的条件与若干子目标,试图消除首先知觉到的最重要的差别。

作业图Ⅱ显示试图发现消除差别的操作。因操作条件(问题子目标的直接解决)与现存状态(问题解决的现有条件)之间存在差别,故在实施操作前要消除这些差别。为此,作业图Ⅱ需再次重复,以找到有关的操作。

信息加工理论已成为问题解决的主导理论。

作业图Ⅰ 把问题分离成一系列差别,并试图消除每一个差别

作业图Ⅱ 搜寻消除差别的有关操作

上一篇:通透性 下一篇: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