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19:52:21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288页(1624字)

【生卒】:1877—1927

【介绍】:

中国学者。

初名国桢,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早年受旧教育,后转向西学,通多国文字,研习自然科学、哲学与文学,晚年专治甲骨文。颇受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3年后,曾任南通、苏州等师范学堂教习,后又任学部图书局编辑、北京大学通讯导师、故宫南书房行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等。1927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学贯东西,博古通今,在哲学、文学、戏曲、考古等诸多领域均有造诣。

在师范学堂任教期间,讲授并翻译出版丹麦哲学家霍夫丁的《心理学概论》(1907),1910年翻译出版美国心理学家禄尔克的《教育心理学》。这些译着先后再版十余次,发行近30年,为传播西方心理学作出贡献。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而高于其他动物,“动物但求尝其一时之欲,人则为十年百年之计;动物之动作由一时之感觉决定之,人之动作则决定于抽象的概念”(《释理》)。提出欲望是产生于身心的“不足之状态”,且是生生不息的,“一欲既终,他欲随之”(《红楼梦评论》);欲望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希望之快乐”,反之,则有“希望之痛苦”;人若无欲望,且有空闲,则会产生各种“嗜好”以作填补。

根据叔本华、尼采的超人哲学,分析人在欲望推动下,通过竞争取胜,还会产生势力之欲,力求在物质与精神生活上超越他人,这些原欲与势力之欲,是“策其知力及体力而使之活动”的动力。其文艺心理学思想的成就集中于所着《人间词话》中详论的“意境说”,并自成体系。

(1)意境的涵义。认为“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即意境并非单纯写景,还包括人的内心世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2)意境的作用。认为词贵在有意境:“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同上)“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同上)(3)意境的分类。“常人之境界”与“人之境界”:前者犹今之所谓“生活真实”,后者与今之所谓“艺术真实”相当。大境界与小境界:认为“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人间词话》),即写大题材有境界,写小题材也应有境界,不能据此而划分境界之优劣。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如云“无我之境,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静之动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同上)前者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后者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产生移情。“写境”与“造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同上)前者为理想之境界,多为浪漫主义者所采用;后者指现实之境界,多为现实主义者所采用。

(4)意境的创造。情景结合:指出“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同上)。

必须情感与景物相结合,才有“境界”可言。写实与理想相结合:“写实家亦理想家”,“虽理想亦写实家”(同上)。认为只有写实与理想、实事与虚构相结合,方可创造出好的“意境”。“政治家之言”与“诗人之言”:前者着重抽象思维,后者着重形象思维,故主张“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同上),如此即能造出“境界”,否则便无“意境”可言。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其言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同上)。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才可创造意境。“隔”与“不隔”:“隔”以抽象思维为主,故词句概念化,结构公式化,引用典故多,抽象难懂;“不隔”以形象思维为主,故描写生动形象、逼真如画,意境深邃,耐人寻味。其“意境说”是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并有其独有的观点。

其心理学思想体现中西糅合的特征。着作共六十二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凡四十二种。诗有《静安文集》、《观堂集林》。词有《人间词甲乙稿》,后刊入《沧海遗·音集》。

着述辑为《王国维全集》。

上一篇:王符 下一篇: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