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活论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0:28:01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331页(417字)

亦称“万物有生论”。

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生命、有感觉,甚至有某些意识的哲学学说。17世纪开始使用此词。此前,古希腊和古罗哲学家的学说大都有此倾向。泰勒斯认为,磁石之所以能吸铁,是由于它有灵魂。此为西方最早的物活论观点。斯多葛派作更明确的表述,认为气是生命和精神的基质,遍布一切物体。

文艺复兴时期的布鲁诺发展这一学说,认为不仅人,自然界也有灵魂、感觉和生命。18世纪法国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持此观点,典型代表为罗比耐。他认为,万物都是有机的、能动的和有生命的,即便是金属、矿物及火、空气、水、土等元素,亦有营养、生长、繁殖和感受能力。

这一学说在一定意义上承认意识是物质具有的属性,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这与宗教神学所宣扬的灵魂是独立实体的观点相对,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该学说未看到无生命物体与有生命物体间的本质差别,把仅为物质的最高形式——人具有的属性推广到一切事物,则是违背科学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