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历史编纂学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1:49:12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411页(1469字)

研究心理学史编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研究对象:编写心理学史的目的与意义,心理学史的历史分期,编撰心理学史的原则和方法论,心理学史资料的搜集和运用等。其思想产生已久,但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约20世纪80年代。

在欧美,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研究心理学史的三种理由。

韦特海默认为,可以克服过去的错误,减少和避免重犯;弄清来去脉,找出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扩大文化知识视野,养成谦虚和宽容的态度。(2)心理学史编纂的原则。一是要解决厚今说和厚古说问题。

厚今说主张“为现在而理解过去”;厚古说主张“为过去而理解过去”。后者遭许多学者的反对。

二是要解决内在说和外在说问题。内在说坚持心理学的发展变化由其自身逻辑和内部发展规律决定,如从元素主义到整体主义、从构造主义到机能主义、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从精神诊断到精神治疗;外在说主张心理学的发展变化受社会文化条件、时代精神和邻近科学进步的制约。多数学者认为,内外环境都存在,二者间常发生互动。三是要解决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问题。

量化研究主张用数字描述历史,如艾宾浩斯的说明(或解释)心理学;质化研究则以叙述和分析的方法研究历史,如狄尔泰的描述(或理解)心理学。彭格拉茨提出四种解决办法,即非此及彼一元的、兼收并蓄二元的、合二而一综合的、另起炉灶创造性的。(3)运用资料的态度。主张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辅以第二和第三手资料进行研究。

美国心理史学家布洛泽克和德国心理史学家彭格拉茨主编的《近代心理学历史编纂学》(1980)为该学科的代表作。在苏联,该学科主张将现代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分为三个时期:(1)20世纪前十年,是就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的观点体系进行激烈批判时期。从根本上动摇了把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现象或意动、意识,且方法局限于实验内省的传统,产生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格式塔主义,出版第一批心理学史概要。(2)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为心理学陷入危机并出现综合性新学派时期。出版一批重要的心理学史着作。(3)20世纪60-90年代初,为兴起第三次研究心理学史浪潮时期。此期对心理学史更加关注,旨在理解历史经验,并与当前的方法论问题相联系。有关论着剧增,美国出版《心理学史杂志》。

提出心理学史研究要重视三种互动作用的因素,即:社会因素,社会需要直接影响心理学的演变,还通过哲学和其他科学加以间接影响;对象-逻辑因素,心理学史要阐明其对社会、生产、意识形态、不同文化的依赖性,并说明科学的反作用,要把逻辑与历史统一起来;个人心理因素,要重视心理学家个人的心理结构(理性、智慧、超意识)对科学发展的作用。这三个因素在主体创造中整合地起作用。科学发展的逻辑所造成的每一种情境都是在社会需求的压力下客观产生的,而社会需求的实现又以认识主体的心理准备为前提。

苏联心理学家雅罗舍夫斯基所着《心理学史》(1985)对该学科有专门论述。

20世纪80年代,中国心理史学家高觉敷在其主编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新发展》、《中国心理学史》等专着中明确提出,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编写心理学史,并结合西方的研究认为:(1)厚古说与厚今说均有片面性,历史和现实是统一的,不应厚此薄彼;(2)促进科学发展的内部力量(科学思想的发展、个人的创造精神)和外部条件(邻近学科的进步、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条件)均需兼顾,不可偏废;(3)在研究方法上,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均应重视,但因量的材料远少于理论性材料,故叙述和分析在心理学史研究中起更大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