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分离理论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2:05:07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426页(658字)

希尔加德倡导的催眠理论。

是对流行于20世纪初的分离理论的修正。希尔加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系列认知系统,它们按照级别排列。尽管它们主宰人们在社会允许范围内的行动,但也有一些心理过程处于其控制之外。导致这一分离现象的原因有四种:(1)人类正常行为和意识控制机构并非高度一致地结合在一起,它们就像松散的格式塔一样,在行为系统之间以及感觉、思维和行为之间都存在不一致。

(2)意识流在一个以上的通道中流动,并且可以同时从一个以上的通道中流出。如一个人在与他人谈话时,同时存在听、看和考虑如何回答问题的心理过程。

(3)有些行为很少需要意识的注意,是自动化的,而另一些事情需要意识的积极参与,如一个人可以一面开车,一面与人谈论深奥的理论问题。(4)许多意识过程的发生都不依靠正常的自我控制,如夜梦、白日梦以及幻想等。

希尔加德认为,一些催眠现象,如催眠后遗忘、催眠性自动书写、年龄倒退、对抗性运动项目、痛觉丧失、幻觉等,都是意识分离的强有力的证明。该理论还强调各分离结构并非完全独立,所有的分离只是程度上的问题。希尔加德在催眠实验中还发现一种特殊现象,即“隐蔽的观察者”,它是意识中的一个隐蔽部分,能了解个体开放的意识中未呈现的事物。实验时,将被催眠者诱入催眠状态,并把被催眠者的手放到冰冷的水中,被催眠者会口头报告不觉疼痛。

而当催眠师要求他自动书写时,便诱发出他意识中的“隐蔽的观察者”,他表示他的手受冰水的刺激,疼痛在不断增加。这证明意识是能分离的,不同水平的意识能同时起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