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词检核表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2:24:27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450页(1180字)

一译“形容词核对表”。

评定量表的一种。量表的项目全部是形容词,用“是”、“否”或等级评定方式回答,既可描述被试的情绪,也可描述被试的人格。

用于评定自己,亦可用于评定他人。

(1)情绪测量工具。

用于测定被试当时的情绪状态,测量被试当时体验的各种情绪及其强度。情绪心理学家认为,一种情绪总是与一些形容词相关,如焦虑总与“心神不定”呈正相关,与“安静”呈负相关。

通过让被试用一定量的形容词来恰当地描述当时的情绪状态,就可测量出该被试当时的情绪及其强度。通常的测量步骤:先让被试阅读一张有一系列形容词的词表,如气愤、兴奋、怀疑、悲伤、夸大、害怕等,然后要被试从中选择能表达其当时情绪的词。

把所有选择的形容词累加计分,即为被试当时体验的情绪强度。较有影响的是1965年张切克和卢宾研制的“多项情感形容词检核表”(MultipleAffectAdjectiveCheckList,MAACL),主要用于测量被试体验的三种负性情绪(焦虑、压抑、愤怒的敌意)的强度。

他们认为,这三种情绪与情感障碍有关。另一项影响较广的研究是文森特和诺利斯的“心境形容词检核表”(MoodAdjectiveCheckList,MACL),用于测验所有情绪,包括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

(2)人格测量工具。以美国心理学者高夫和海尔布朗1965年编制的最常用。

量表按英文字母顺序罗列300个形容词,如“忠诚的”、“幽默的”、“热情的”等,要求被试选出符合自己的形容词来描述自己。

中国台湾心理学者杨国枢1963年编制“自我接受量表”(Self-AcceptanceScale)。

自我接受主要是指个体觉得自己是否有价值。该量表分两部分:一部分要求被试在142个描述自己特性的正、负形容词旁边填写自己认为这些形容词是否贴切地描述自己;另一部分则要求被试在53个关联的正、负特性形容词之后注明自己是否“已有”或“没有”这些形容词所描述的特性。

第一部分的计分方式是将被试认为自己已有的好的特性数目减去自己认为已有的坏的特性的项目,称“自我接受(甲)”。这个数目若是正的,而且愈大,表示被试的自我概念愈好。

第二部分的计分方式是将被试认为自己“已有”的好的特性加上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的不好的特性,称“自我接受(乙)”。

自我接受(甲)是一个相对指标,仅表示优点与缺点的净差异,无法从中测量一个人对自己的优缺点的了解深度和广度。自我接受(乙)是一个较全面的正面指标,但忽视负面(缺点)的测量和加权问题。黄希庭等人1991年编制557个形容词量表,让三组被试分别对这557个形容词进行好恶度(喜欢与讨厌程度)、意义度(了解程度)、熟悉度(熟悉程度)的评定,并分别挑选出10个最喜欢的形容词和最讨厌的形容词、最了解的形容词和最不了解的形容词、最熟悉的形容词和最陌生的形容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