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2:30:55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454页(519字)

①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表现为个体对某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其基础是个体的需要,是一种带情绪色彩的表现,在实践中形成。

是客体特征与个体特点相结合的产物,取决于客体和活动的特点以及个体的特点。

(1)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追求某种物质或条件的物质兴趣,以及致力于认识事物的精神兴趣。

(2)根据其指向,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指向活动过程本身,后者指向活动结果。(3)根据其社会价值,可分为高尚兴趣和庸俗兴趣。兴趣的内容随社会发展、个体生活领域、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但也有一定的稳定性。个体不仅要有静观、欣赏的兴趣,而且应使兴趣对活动产生积极的实际的影响。②南宋严羽关于形象思维的一种文艺心理思想用语。

人构思的特征及其作品显示的艺术风貌。“兴”指诗人在外物感发下的情思;“趣”指情趣、意趣。其言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历代许多学者认为这就是“意境”。严羽对“意境”的发生、特点和作用作了全过程的描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