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幻剂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3:11:38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698页(526字)

亦称“拟精神病药”。

能使服用者产生视幻觉和听幻觉,并可引起拟精神病的临床症状和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的药物。中国的古医书《神农本草经》描述大麻:“麻蕡……多食令见鬼狂走……”这是人类历史上对致幻药物最早的文献记录。明朝李挺的《医学入门》中,有“膏粱醉饱后发狂者”和“服芳草石药,热气慓悍发狂者”的记载。中国古医书中还记载,洋金花能引起精神恍惚。西方原始部落的巫师常常利用致幻药物的神奇效应,引起人们的幻觉和特殊的心理变化,并以此来祈祷、占卜和治疗某些疾病。直到19世纪末,西方科学家才意识到某些药对人脑有很强烈的作用。

种类繁多。可以从天然植物中提取,也可以人工合成。

包括吲哚类衍化物——LSD、墨西哥致幻蕈素、蟾蜍皮腺素及类似于儿茶酚胺的药或它的代谢产物——墨司卡林和肾上腺素等。这些药均能使服用者产生一过性的精神病样症状。

研究者常利用某些致幻药来制备精神病的动物模型。其引起精神障碍的作用原理,目前尚不清楚。

由于发现墨司卡林与肾上腺素、LSD与5羟色胺之间在结构上很类似,近年来形成这样的观点:致幻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它们干扰或破坏了生物胺的代谢,特别是主要影响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代谢的缘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