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体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18:22:16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24页(710字)

以教学班为单位,按集体主义原则组建起来的学生群体。

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具有四大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目标根据社会总目标以及学校总的要求制定,是班集体前进的动力、团结的基础;(2)社会影响筛选功能,通过舆论、活动等对来自社会的各种影响(如大众传播、家庭、友伴等)进行筛选,取其有利于班集体发展的因素,抵制不良影响;(3)对各方面教育影响的整合功能,能把各种教育力量整合起来,使对学生的教育达到最优化状态;(4)熔炉功能,充分运用自身机制(团结互助、模仿竞赛、期望、角色与情感生活等),使每个成员的学习成绩、能力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有八大优势:(1)加强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2)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造型学生;(3)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4)减轻班主任负担,使班主任集中精力于教育、教学工作;(5)培养班干部,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才能;(6)使学生获得交往、团结、互助、关怀人与纪律的体验,建立与社会的正确关系;(7)对后进学生再教育;(8)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种种矛盾,减少心理冲突。其人际关系主要是三种形式:垂直关系(师生)、平行关系(生-生)与点面关系(个人一小组、班集体)。

低年级以垂直关系为主,平行关系还不够发展;高年级非常重视同龄人的交往与友谊;优秀班集体能从整体利益出发处理点面关系。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已从表层的情绪好恶、中层以共同活动价值观为基础的整合发展到深层的、反映人与人最本质关系的责任依从关系,即集体主义感占主导地位。

这种人际关系的高度心理相容,是集体最重要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具有良好的影响。参见“班集体社会心理指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