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道德发展理论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0:08:38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131页(811字)

道德发展理论的一种。

美国心理学家埃尔蒙1984年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认为,成人道德发展按三种水平七个阶段进行。

具体为:(1)前习俗水平。阶段1激进自我主义(radical egoism),个体对善的理解围绕着个人愿望的满足与幻想的实现。

善就是能为个体提供现实的身体体验。“为善”与“产生好的体验”之间没有什么区别。

阶段2工具性自我主义(instrumental egoism),个体理解的善服务于自身的利益,包括情绪、身体、愿望等。(2)习俗水平。

阶段3情感的相互关系(affective mutuality),善就是由积极的人际关系导致的愉快情绪体验。其重要功能之一是帮助个体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个体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好与坏。阶段4个体性(individuality),善是自我选择的利益与价值的表现。

善的中心主题是“意义”,即个体所做的事必须考虑到对个人的价值与意义。此阶段强调个体性,但必须与道德或社会规范一致。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过渡阶段-主观相对主义(transition stage-subjective relativism),个体对善的理解不同于道德或社会规范。

善是一个主观相对的概念,取决于个体对特定活动、事件、个人等的心理感受。在权利与公正的前提下,善就是个体“感觉到的善”或其“信念中的善”。阶段6自律(autonomy),个体视自身为一个自主体。善表现在创造性的有意义的活动中。

这些活动不仅依赖个体较高的能力水平,还与个体的一般处世哲学一致。善是通过“对自己负责”与“对社会或人类负责”之间的平衡来实现的。阶段7普遍整体论(universal holism),为自己服务的与为社会或人类服务的善在一个更大的概念下得以整合。个体把为自己服务的善理解为就是为社会服务的善,因为社会是由许多个相似的“自己”组成。

上一篇:成年期 下一篇: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