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153页(712字)
①从事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革新等创造性活动时的思维过程。
既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特点。(1)往往与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其结果是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成果。
(2)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创造性思维是在现成资料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得以实现的。
(3)常有“灵感”的出现。(4)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它需要长时的思考,但在产生思维成果时却具有突发性。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包括准备、酝酿(孕育)、豁朗、验证等四个阶段。
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连续的而不是有或无的品质,人人乃至儿童都有创造性思维。儿童学习活动中的“发现”,也可以算是创造性思维。因为社会上虽已早有先行的创造者,但对这个儿童或普通人来说,其思维却有新颖、独创之处。②书名。
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韦特海默着。1920年出版德文本,1945年、1959年和1982年先后被译为英文,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运用丰富材料,研究从儿童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的思维过程直到科学家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的思维过程,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论述创造性思维的原则、结构、方法,以及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等。其主要思想:(1)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原则是把握问题的整体(整体中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不为问题的细节所困扰;(2)强调对问题情境的领会或顿悟,不为形式逻辑的方法所束缚,善于重建格式塔等。
书中批评机械的联想主义和试误说,认为这些观点无益于创造性思维。该书影响现代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林宗基的中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