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推论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2:17:24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246页(459字)

归因理论的一种。

E.E.琼斯和A.戴维斯1965年提出。在海德古典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关于寻找行为结果与其意图、人格特质之间对应关系的假说。认为外显的行为总受特定的意图支配,也就是说总存在与特定行为相对应的行为意图,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

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推断,一方面要根据各种信息确定行为者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要对人格特质进行推断,即把行为的原因归于行为者的人格。

这两个过程都要考虑以下三种因素:(1)社会赞许性。一般说来,那些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当行为不符合人们的期望,或者说行为的社会赞许性低时,对应推论的可靠性高,倾向于可作人格本质归因。(2)非共同性效应。

对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进行归因时,一般特别注意那种独特、与众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说,共同性不足以作本质性归因,非共同性才具有对应推论的可靠性。

(3)选择的自由性。若某人的行为是出于自由选择而非被迫,则其行为与态度是一致的;否则就难以做出对应推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