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2:30:44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261页(798字)

行为障碍综合症的一种。

比较少见,发生于儿童早期。发生率约为0.02%。坎纳1943年称为“早期婴儿孤独症”。

早期还称为“婴儿精神症”、“共生性精神病”、“儿童精神分裂症”等。

最初被认为是一种发病很早的严重功能性婴儿精神病,现倾向于认为是一种心理发展性障碍。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及《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皆将其归于广泛发展性障碍的一个亚型。

ICD体系称为“儿童孤独症”,而DSM体系则考虑到本症不限于年龄而称为“孤独障碍”。一般发病于30个月之前。

主要有下列症状:(1)社会交往障碍。不会与他人进行正常、有效的交往,对亲人缺乏情感反应,却常对动物或无生命物表现出特殊的依恋。(2)语言障碍。语言发展迟缓并伴有特殊形式的语言异常,尤其对在社会交往中使用语言感到困难,语言表达刻板重复,词不达意,声调、速度、节律、韵律、重音等异常。

其障碍可表现为缄默不语或者即时或事后的机械模仿语言。(3)行为异常。常以奇异、刻板的方式对待某些事物,缺乏变化和想象力,固执,重复性动作多。如反复地敲打一物体或长时间地把东西转来转去等。还可能伴有感知障碍、认知障碍、癫痫发作等一些症状和表现。病因复杂未明,一般认为主要是早年生活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长期处于单调环境下的儿童易于用重复动作或其他方式进行自我刺激,对外界环境不发生兴趣;也认为可能是因为受过产伤或在胎儿、婴儿期脑发育不良,存在某种知觉缺陷的缘故。

本症为慢性病程,预后的情况与儿童智力落后以及语言受损害的程度有很大关系,个体差异很大。大多预后不良,大约半数患儿成年后没有独立社交能力,不能学会任何独立生活本领,无法独立生活,重度病例中约半数在青春期症状恶化;约1/4具有一定的独立能力,行为方面有轻微的毛病,但不能胜任工作;1/4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地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