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性别差异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3:33:36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319页(573字)
男女两性因生理、心理上的差异而造成的犯罪数量、类型、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1)犯罪数量方面的性别差异。男性犯罪人普遍是女性犯罪人的数倍。一般认为,其原因在于女性缺乏体力,性格温和柔顺,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活动范围相对较小,且担负生育、抚养子女的责任;大多数文化认为,攻击、好斗是男性的性别特征,故女性的犯罪率较低。(2)犯罪性质方面的性别差异。女性实施的犯罪行为往往无需强壮的体力,如盗窃、诈骗、流氓、纵火、遗弃、卖淫等,其中性犯罪的比例最高,而在暴力伤害、抢劫、伪造、重大过失犯罪、走私贩毒等犯罪中,男性的比例显着高于女性。(3)犯罪方式方面的性别差异。女性在实施犯罪行为时采用的方式、方法更为隐蔽,男性则更具暴力性;在侵害对象上,男性犯罪对象以素不相识者或朋友居多,而女性犯罪多以亲属、邻居为对象;在犯罪年龄上,女性的初犯年龄和犯罪高峰年龄普遍晚于男性。(4)犯罪处置方面的性别差异。
根据日本的统计资料,女性犯罪起诉率较男性低约20%;女性犯罪不起诉率是男性的两倍;被处以缓刑的女性犯罪人多于男性犯罪人约20%。女犯在改造中问题较多,难以管教和改造。男女两性在犯罪地区分布和季节分布等方面亦存在差异。犯罪性别差异的产生既受犯罪人生理条件的影响,亦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后者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更显着。
上一篇:犯罪性
下一篇: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