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吉布森,埃莉诺·吉布森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538页(1040字)
【生卒】:1904—1979,1910—
【介绍】:
吉布森 ①美国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先后就读于西北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
深受早期行为主义者E.B.霍尔特的影响,1928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嗣后在史密斯学院执教时,受完形心理学家考夫卡的影响,对知觉心理学产生兴趣,但并未转向完形心理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空军服役,战后返回史密斯学院任教,后转任康奈尔大学教授兼心理学系主任,1972年退休后任该校名誉教授。196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知觉,提出知觉世界的新观点,在其第一部着作《视觉世界的知觉》(1950)中,证明对现实的三维世界的知觉是具有结构的光束投射到视网膜上的晶状体所发生的光学梯度变化,这些由观察者或物体运动产生的明暗、结构、变形等光学梯度包含三维世界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的性质是知觉的不变因素,或是较高形式的刺激变量,可完全用以说明对边缘、表面和深度的知觉,以及知觉的恒常性,而避免采用由基本感觉构成复杂知觉的理论。认为在刺激与知觉间存在心理物理的对应性,知觉不依赖感觉印象而依赖从环境中获得的信息。
在第二部着作《作为知觉系统的感觉》(1966)中,把视觉的这一方法扩展到其他感觉通道。在最后一部着作《视知觉的生态学方法》(1979)中,又强调以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从事有意义工作的人为对象来研究视觉,而不能仅研究那些在人工的和信息不足的实验室条件下作出反应的被试。
这一观点得到实验的证实。其关于空间知觉的生态学方法为心理学界所广泛接受。
获爱丁堡大学和乌普沙拉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获美国实验心理学会的沃伦奖章。196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②美国心理学家。
1931年毕业于史密斯学院。1938年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
1971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先后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及科学研究院、国家教育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以知觉学习理论的研究着称。
其研究领域涉及人类与动物的学习、阅读技能的发展,尤其是关于婴幼儿知觉的发展。认为知觉的发展是一个变异过程,感知觉学习是积极获取信息的过程。感觉世界不是由分期付款式的联想及推论过程构成,而是婴幼儿探求构成世界的永恒性及物体持久基础的不变量性,这种不变量性常显露于事件中,如关于时间的变化体现不变的特征。
196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着有《感情学习及发展原理》(1969)、《发展中的承受概念:机械主义的复兴》(198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