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6:02:56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710页(821字)

【生卒】:1901—1981

【介绍】:

法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代表。

生于法国巴黎。1919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同时在巴黎大学学习医学。1927年成为巴黎阿兹尔医院的住宿长期实习医生。

1930年赴苏黎世师从荣格和宾斯万格学习精神分析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加入巴黎精神分析协会。1953年成立法国精神分析学会。

自1953年起开始长达26年的精神分析研究班讲演,并陆续出版讲演稿。1966年出版《拉康文集》,名气日增。

1963年成立法国弗洛伊德学派,后改为巴黎弗洛伊德学派。1980年再次成立弗洛伊德事业学派。

提出“回归弗洛伊德”的口号,重新唤起人们对潜意识的重视。借助结构主义语言学重新解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发现潜意识、语言、梦之间活动规律的相似性,提出两个重要命题,即“潜意识具有类似语言的结构”,“潜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主张把语言看作先于主体的一种存在,主体的确立过程即掌握语言、逐渐社会化的过程,是从虚幻的自我到语言性主体的过程。主体由想象、象征与实在三种序列构成,其功能类似于弗洛伊德的自我、超我和本我。从主体间性(或相互主体性)的角度,在象征的水平上研究欲望,以需要-欲望-需求的三元论取代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二元论,提出“欲望即换喻”和“欲望即他者的欲望”等具有结构主义意义的命题。

称自己的精神分析疗法为“话语疗法”,认为治疗的目标是揭示病人话语中流露出的潜意识欲望,强调分析者的缄默作用以及解释中言语的构成性能力及其结构性特征,强调移情过程与主体的进步和治疗自身的进展的一致性。

由此使精神分析进一步摆脱生物学和医学的观察模式,成为结构主义的解释模式。其学说涉及20世纪诸多学术思潮,如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释学乃至后现代主义等,以及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学、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等,在西方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