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格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6:04:30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715页(1100字)

【生卒】:1834—1900,1895—1981

【介绍】:

①丹麦医生、生理学家。

生于丹麦沃丁堡。1859年于哥本哈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主要就职于该校。获多项医学任命。1885年出版《论情绪》一书,提出情绪外周说,认为情绪的发生与内脏变化有关,是对循环系统活动的知觉。

这一学说与1884年詹姆斯提出的情绪说的内容基本一致,故后人称之为詹姆斯-朗格情绪学说。此为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的学说,与当时流行的情绪体验先于生理作用的理论相对立,引起普遍关注,随后相继出现情绪的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的机制等学说。

还对情绪和感情加以区别,认为情绪包括喜乐、悲哀、害怕和愤怒,感情则指爱、恨和羡慕。其学说只适合于情绪。

还着有《对感官快乐生理学的贡献》(1889)等。②美国哲学家、美学家。生于美国纽约。获哲学、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哈佛、哥伦比亚、纽约等大学哲学、文学教授。

发展和完善卡西勒的符号论美学,成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符号论哲学基础上,提出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语言符号内部的结构决定其表达含义的明确性和固定性,但很难表现人的内在情感、生命活动和各种细微感受。而艺术作为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使人认识到主观现实、形式和情绪,并赋予这些内部经验以形式,使人能够真实把握生命运动及情感的产生、起伏和消失的总过程。但艺术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和纯粹的自我表现。认为人有两种情感形式,即“主观情感”和“客观情感”,后者是前者的外化或对象化,是凝结在客体上的情感,能为人类所普遍理解、感受。

艺术符号所应表现的正是这种情感的概念或普遍形式。分析说明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区别非艺术品和艺术品,认为前者是一种实在的事物,后者则是一种“幻象”。艺术创造实质是艺术的抽象,制造非现实的艺术“幻象”。

艺术抽象的中心原则是创造虚幻的形象,消除形象的实在性,凸显其非实在的外观表象。艺术抽象创造的是一个既不脱离个别又完全不同于经验中的个别,比经验中的个别更具普遍意义,是不用分析解释便可直观把握的概念性形象。艺术创造和抽象出来的这种“幻象”即成为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

认为欣赏者对艺术作品须有正确的认识方式,即艺术直觉,这是人对艺术品含义的直接把握和评价,是借助艺术符号对人类情感的直接判断。缺乏艺术直觉的欣赏者无法发现、体验艺术符号背后的生命形式的律动。这种艺术直觉并非完全天赋,可以通过经验得以提高的。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本身即提高审美直觉能力的途径。

着有《情感与形式》(1953)、《艺术问题》(1957)等。

上一篇:朗读 下一篇: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目录
分享到: